地沟油鉴别技术研发遇阻 上海封闭式收运全市酒楼废油

http://www.e23.cn2013-01-2621世纪经济报道

    摘  要:去年曾轰动一时的上海“地沟油”案,近期再有新进展。

“即便原料是不合格的泔水油或者煎炸老油,但经过精炼,其最终的油脂产品可能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上述匿名专家称,“而国内乃至国际上,目前却都无法通过技术手段鉴别出最终产品合格的油脂,其原料是否为‘地沟油’。因此,执法部门只能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只要发现油脂企业的生产基地内存在泔水油等不合格原料,就认定该企业涉嫌生产‘地沟油’产品。”

  这位专家还表示,以目前国内的最高技术能力,只能做到针对样品的鉴别中,筛查出疑似的“地沟油”阳性样本,而最终还得通过执法部门对油脂企业进行实地原料溯源,才能最终确认或排除阳性样本。

  7个月前,卫生部曾表示,经过向社会广泛公开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共收到762份关于检验方法或检验指标的建议,其中,已初步确定了4个仪器法和3个可现场使用的快速法,目前正在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中。

  不过在上述匿名专家看来,这7种方法都不具备“地沟油”阳性检出100%准确率的能力,而且即便这7种方法都号称检测准确率较高,也与样品有关,因为油脂产品的化学组合可以有无数种,且化学结构也都不统一,因此只能针对部分特定样品保持较高的准确率。

  事实上,卫生部也在公开7种“地沟油”检测方法的同时,表示“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应以源头管理和现场监督检查为主,检验手段为辅”,显示官方也已认识到目前通过鉴别技术的发展打击“地沟油”已非首选。

  不过鉴别技术的研究尚未停止。曹文明所在的上海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目前已参与了餐厨废弃油脂鉴别方法国家标准的研究,构建了1000多种样品的餐厨废弃油脂品库。

  “鉴别‘地沟油’产品的解决路径,主要是寻找其特有的标记物,也就是说,要找出属于‘地沟油’产品特有的物质,”曹文明称,“目前,我们找到了名为TGP的标记物,虽然是一大突破,但后续仍面临设定TGP检出界限的问题。”

  源头治理新模式

  在去年12月中旬的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会议上,上海市食安办负责人还详细介绍了餐厨废弃油脂的闭环管理体系。该体系被认为是在“地沟油”定义和鉴别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从源头防止“地沟油”流入不法渠道的新思路。

  “纠结于‘地沟油’的鉴别并非明智之举,只要不让它流入不法商贩手中,‘地沟油’也就不会再回流餐桌。”上述匿名专家评价上述体系称。

  “上海打击‘地沟油’案件经历了从疲于奔命到源头治理的过程,”上海市食安办主任阎祖强对本报记者称,“通过闭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根据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统计,‘地沟油’在2012年已经退出了上海市民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前三位之列,而就在一年前的2011年,‘地沟油’还位于第二。”

  阎祖强介绍说,在上海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牵头下,多个职能部门已督促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每年向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申报产生餐厨废弃油脂的情况,并与获特许经营餐厨废弃油脂收运的企业签订了收运合同。

  食安办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持有许可证的产生餐厨废弃油脂单位共计31461户,已向绿化市容管理部门申报的单位已占到98%,而8044户大中型以上餐饮服务单位的申报率已达到100%。

  “上海绿化市容局已确定了18家符合条件的企业,准予其特许经营收运废弃油脂业务,这些企业都实现了专业化的收运体系,将收运的废弃油脂送往2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的末端处置企业,目前其日均处置废弃油脂已达70吨。”阎祖强称。

  他表示,经过上述闭环体系的建立,全上海目前已有90%以上的餐厨废弃油脂产生单位被纳入监管范围,这意味着从源头上已经基本杜绝“地沟油”从这些单位流向不法商贩进行炼制的可能。

  将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餐厨废弃食用油脂管理办法》,则进一步将上述闭环管理体系做了细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对从事餐厨废弃油脂收运和处置的企业,做了准入门槛的限制,并明确了违反法规的处罚措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作者:陈承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