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禁白令” 一“解”了之?

http://www.e23.cn2013-05-03新华网

    摘  要:从高温有毒到符合标准、从环境污染到可回收利用……在争议声中,禁了14年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重出江湖”。5月1日起,解禁“闸门”打开,但发泡餐具的安全、污染等关键问题仍令公众感到疑惑和担忧。

通过向生产者收费补贴回收、运输和处理环节,但收效甚微。

  “目前,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并没有质的突破,拿什么保障会被回收利用。”朱毅说,发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价值低,回收体系不健全,含油多不易清洗,“变废为宝”的愿望,很容易沦为“白色污染”的祸因。

  “突然解禁”还带来安全风险。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研究人员曾对市场上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进行检测,发现其中含有的工业碳酸钙残渣、重金属、石蜡、苯等都超过国家标准要求,最高的超标数十倍甚至百倍。

  决策——广纳民意,防止十几年的“禁果”付诸东流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明泉说,作为一项涉及环境和安全的公共政策,解禁不能一“解”了之,一次性发泡餐具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必须要跟上,如严格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入、健全回收利用链条、强化监管体系,否则会让十几年的“禁果”付诸东流。

  “我们了解到这个行业多是小作坊,使用的原料公众不知道,监管部门难监控,存在很大隐患。”大学生环保社团、兰州大学绿队执委李万鹏说。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曾将明显发黄发黑、由废料制成的塑料餐盒送去检测,其部分化学成分却符合相关标准。“这意味着企业如果生产中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很难被发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董金狮说,解禁后的安全问题、环保问题和准入机制等尚无成熟办法。

  “发泡塑料的争议集中在环境污染和使用安全,这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一些经过艰难转型的可降解餐具企业也直喊‘伤不起’,有关部门在制定解禁政策时,要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而不能过于草率和粗放。”一位业内人士直言。

  董金狮认为,“涉及健康安全的公共性政策,没有真正地公开征求意见,导致前后口径都‘打架’。”争议更带来警示:未来的公共政策制定,到底该如何倾听和吸纳民意、科学决策?(记者刘元旭、王艳明、周琳、沈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颜甲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