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3年三季度财报10月30日披露完毕,财报数字显示,三季度上市公司利润走势良好,释放出较多乐观信号。但上市公司热衷投资证券市场的现象也逐渐显现。
唐志顺 (人民视觉)
进入10月,牛肉消费迎来传统意义上的消费旺季,平均价格每公斤达到60元,同比上涨两成多。
这种涨势让消费者很无奈,把高价牛肉称为“牛魔王”。但与“过山车”般的猪肉价格不同,牛肉价格的上涨已经旷日持久。这两年,牛肉价格一直高位运行,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波助澜?在国内牛肉主产省份之一的山东省,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感受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
探“牛荒”:周期太长,存栏量减少,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今年47岁的高青县花沟镇花二村村民梁少青从事黄牛养殖、屠宰已经20余年。虽说眼下牛肉价格一路看涨,可他却高兴不起来。
“牛源紧缺,现在市场上是一牛难求。”没办法,梁少青只好既养牛,又到外地去淘牛。“得抽出专人来跑市场,青州、莱州、商河等地到处跑,从市场上购买架子牛后育肥,随时添加,随时屠宰出售,这样成本能降低一点。”
对于“牛荒”,代晓鹏也有着切身的体会。邹城市金瑞牛业有限公司的屠宰业务由于牛源少,导致目前的开工率仅有30%。设备闲置自然造成成本增加,综合养殖、屠宰两项业务的利润,虽然近些年行情很好,但企业的总体利润增长并不是太高。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指出,受养殖成本上升、母畜养殖效益偏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国肉牛存栏减少,产量增长减缓,供求关系趋紧,局部地区出现牛羊肉供不应求。尤其是母畜存栏持续下降,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比“十五”期间下降10.2%。
高青县畜牧局副局长孙学明表示,肉牛的饲养周期长也是造成“牛荒”的一个重要原因。“肉牛饲养不同于猪、鸡等,无法速成。一般来说,黄牛需要18个月,黑牛需要28个月,如果达不到,就会造成肉质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对牛肉的需求却愈加旺盛。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加之近年来猪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消费者相应地增加了牛羊肉的消费量。据国家发改委预计,综合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肉类消费变化、价格等因素,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将达到5.19公斤,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
这也意味着,“牛荒”短时间内不会消失。业内普遍预测,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牛肉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
算笔账:投入多了,赚得也不少
养了30年的黄牛,邹城市唐村镇中唐村村民黄孝君赶上了好“行市”。因为村里已经进行了新型农村社区改造,黄孝君一家搬进了新楼房,养牛的地方也从原来的自家院子改到了地方更大的社区空地。
“买头小牛一般都在300到500斤,一斤按18到19元算,成本大约是5000到9000元,喂上9个多月能到1000多斤,一头牛至少能赚5000元。”黄孝君盘算了一下,尽管牛肉价格上涨抬高了小牛的购买价格,自己投入的成本有所增加,但赚到手的也更多了,“现在一头牛的收入比前几年翻了一倍多”。
从2008年的平均每公斤33元,到如今的平均每公斤60多元,牛肉价格5年间上涨幅度超过80%。这样的利好,不仅让和黄孝君一样的众多散户获益不少,更为规模养殖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距中唐村不远的邹城市金瑞牛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中等规模的肉牛养殖屠宰企业。其单批出栏量最高可达3.6万头。在常务副总经理代晓鹏的记忆里,除2003年非典期间的价格有所波动外,这些年牛肉的行情一直不错,“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