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这一年,“乳业新政”、“整合重组”、“可追溯”、“进药店”、“奶源建设”等行业热词纷沓而至,其中埋藏着一条将对今后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线索:转型升级。
刚刚过去的2013年,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在这一年,“乳业新政”、“整合重组”、“可追溯”、“进药店”、“奶源建设”等行业热词纷沓而至,其中埋藏着一条将对今后中国乳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线索:转型升级。
那么在这个巨大的行业变革中,中国的乳企们在做什么?这会对今后的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以伊利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为中国乳业的转型升级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夯实国内奶源
基础是根本
国内奶源偏紧已成公认的事实,而2013年则显得更为紧张。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2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5.5吨,与美国、荷兰,甚至日韩相比,差距不小;2013年,因为乳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对散养奶农形成了挤出效应,导致奶牛存栏数减少,使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奶源格外紧张。
但是,美国、荷兰等乳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奶牛存栏数减少的过程,总体产奶量却不断上升。对此,有乳业分析人士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先进的奶源建设,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紧张,奶牛存栏数不大可能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扎实进行奶源建设,提高单产才是“奶荒”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这方面,伊利对奶源建设的重视,也许是业内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据本报记者了解,伊利集团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奶源建设加强产业链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促进资源在行业内的整合,用行话来说,是奶源的“合纵”和“连横”;从2007年至今,伊利已经累计投入89亿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在全国建成标准化牧场1500多座,规模化的养殖比例达90%以上。
另一方面,在2013年9月,伊利加强了与老盟友辽宁辉山的战略合作,向辉山注入5000万美元投资,成为辉山乳业在香港股市IPO上市的基石投资人。以这两家所拥有的自有奶源,二者联盟成为中国奶源格局中的大事件,“伊辉组合”成了国内最重要的原奶供应体。
对此,乳业专家陈连芳认为,伊利和辉山的合作,在国内原料奶短期短缺之际,对于中国乳品行业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件事发出了两个重大信号:一是国内各家乳企可以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携手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二是进一步强调了资本市场对于奶源建设的青睐。
三次“出海”
融入全球产业链
对中国乳企来说,国际合作算不上新鲜词。
据悉,多年来,中外乳业合作早就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而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了新的方向: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2013年是伊利海外合作的全面爆发年,先后在新西兰投资奶粉项目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与意大利斯嘉达的战略合作的达成,在短短的半年中,伊利在美洲、大洋洲、欧洲都布下了重兵。
据伊利相关负责人介绍,伊利在新西兰的合作项目是一桩11.03亿元的投资项目,这个项目位于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占地面积8公顷。在2013年4月,这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及新西兰海外投资办公室(OIO)批准,在2014年6月份项目达产后,将为伊利提供4.7万吨婴儿配方奶粉。
如果说伊利在新西兰的投资项目还主要在资源层面,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的战略合作则涉及到技术、奶源、项目开发等全方位的运作。DFA是美国最大的乳制品公司,拥有分布在美国48个州的18000个大型的农场及奶农,占美国乳品供应的34%,出口市场遍布墨西哥、欧洲、中美、南美、亚洲、中东以及太平洋周边国家,是目前全球最顶级的牛奶公司之一。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