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大福金链戴一次就变黑 贴牌销售遭质疑
摘 要:一直以来,香港珠宝巨头周大福都将“自主设计生产”作为其产品卖点大加宣传。但近日,中国经济网记者却调查发现,在这顶光环背后实则“盛名难副”——因为从第三方小公司低价批发货品,周大福的首饰已经有大量低劣产品、残次品充斥其中。
货压力骤增,周大福自有工厂难以满足货源供给。”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周大福为了节约成本,外包给南方私人小作坊生产首饰,而这些小作坊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经常在首饰中掺入有害的重金属。”
《燕赵都市报》2007年曾报道周大福的镶钻耳钉经有损检测,镍元素含量为53.5‰,超过国家标准100多倍。
秦皇岛某首饰质量监督检验站的于教授表示,“只有首饰有害元素超标,人体才会出现过敏反应。有害元素包括铅、汞、镉、六价铬、砷等。此外,首饰中的镍元素一旦超标,可造成消费者出现过敏症状,医学上也已确认镍元素属致癌物。”
周大福上榜质监局黑名单贴牌销售遭质疑
周大福多次上榜国家质监局的黑名单,质监局多次要求周大福提升产品质量,但货源混乱、以次充好的问题却始终没能让消费者满意。
2012年1月,广东质监局发布的贵金属监督抽查质量报告称,周大福部分产品存在虚标纯度、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多项问题。
“在国家质监局抽检的压力下,周大福只是保证自有工厂生产的首饰符合国家标准,第三方珠宝公司低价批发的贴牌首饰质量却难以保证。”业内人士说。
周大福热衷于从第三方渠道低价上货,这种贴牌销售模式让周大福和ADK双方受益,一方面,通过贴牌模式周大福弥补了生产商能力不足、精力不够等短板,实现低成本扩张。
另一方面,周大福利用贴牌销售牟取市场暴利的同时,借用第三方厂商生产效率快的特点,进一步为周大福抢占内地市场份额。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虽然周大福第三财季同店销售额下跌,但周大福的开店数量却一路飙升至2000家。
业内人士称,“周大福敢于盲目扩张的主要因素其实就是依靠第三方供货贴牌销售这件‘法宝’”。
然而,从另一角度而言,周大福贴牌模式对于公司的长期运营来说极为不利。
资深黄金企业高管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周大福和贴牌商的角色定位不同,周大福追求品牌价值最优化,追求可持续盈利,而贴牌商追求的是市场利润最大化,对首饰产品质量并不看重。周大福这种贴牌行为,容易追求短期利润,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样无疑会削弱周大福的品牌力竞争力。
- 周大福彩金项链戴一次变黑 贴牌销售惹恼消费者(2014-03-05)
- 周大福低价上货售卖残次品 郑家纯被指盲目扩张(2014-02-12)
- 欢庆聚 乐相随周大福绚美欢庆季(2014-01-02)
- 周大福与广东邮政开网购抢客 内地卖香港金饰(2013-12-16)
- 周大福“环球祝福”旅行限量版吊坠现身济南(201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