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几乎毫发无损的三元股份(600429.SH)却未能走上“康庄大道”,反观受冲击最烈的伊利股份(600887.SH)、蒙牛乳业(02319.HK)等早已触底反弹,并再次把三元股份甩出了几条街。
的乳制品企业多达150家,而三元股份却在这场乳业安全危机中一枝独秀,成了为数不多质量过关的大型乳企。原本只扎根北京以及周边市场的三元股份,借由此次乳业安全事件迅速提升了公司的公众形象,并开始了多元化投资走向全国的计划。
三鹿集团破产后,在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协调下,三元股份担起了重组三鹿的重任,由全资子公司河北三元接手三鹿相关资产。2008年,三元股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仅14亿元,而三鹿作为中国乳业曾经的主力军之一,2007年时销售收入就已达到103亿元,奶粉产量更是居全国首位,销售额仅次于伊利、蒙牛。希望借助三鹿原有优势进入全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三元股份,在完成“蛇吞象”的收购后,并未能顺利消化吸收三鹿破产资产。2009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31%,但由于三元股份收购三鹿后疾速扩建营销队伍,重建市场网络,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64%。
广州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也告诉记者,三元收购三鹿后,供应商捆绑式的销售政策也使得原三元供应商与三鹿供应商之间的矛盾激增,对三元股份原有业务也造成负面影响。
负重前行的三元股份以1.28亿元的巨额亏损为2009年交了卷。
过去的几年中,尽管河北三元的亏损额已从2010年的1.5亿元减至0.3亿元,业界依旧认为,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三鹿品牌而言是致命性打击,三元要想借助这一负价值资产将奶粉市场打开,道路依旧很漫长。
三元“逐鹿”尚未止损,2011年11月,三元股份又发布公告称,拟与新华联以不高于7.2亿元的金额参与湖南太子奶、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湖南太子奶集团供销有限公司的破产重整。市场普遍分析认为,太子奶在乳酸菌生产技术方面在全国奶业企业中领先,而三元股份在这部分几乎一片空白,如果三元吸收太子奶资产,正好可以弥补其短板。只是想要借助“太子奶”原有的品牌影响力,补充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三元股份似乎选错了合作对象。
陈连芳指出,湖南太子奶破产前已经由株洲市政府托管经营,整个品牌的经销商网络已接近于瘫痪,要整合这样的品牌极其不易。想通过收购太子奶进入乳酸菌市场,三元股份这步险棋走得并不好。
对于太子奶2013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太子奶创始人李途纯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湖南太子奶集团营收8066万元,仅相当于太子奶1998年以前的收入水平。“太子奶的规模在那儿,还有那么多的遗留问题需要处理,如果销售额达不到5亿元规模,很难盈利。”同时,李途纯毫不客气地指出,以太子奶目前的营业额估算,太子奶的实际亏损可能远大于公布的数字。
从2009年到2013年,三元所参与的三鹿以及太子奶的重组不但没有使三元股份市场布局得以完善,反而由于巨额的并购资金以及高企的市场费用、人工费用,成为三元股份极大的拖累。
与三元股份深陷亏损泥沼截然不同的是,蒙牛、伊利、光明在2009年均以营收7%~68%不等的增长扭亏为盈。近两年,乳业龙头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乳企,新添稳定的海外优质奶源供应基地,集约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布局逐渐清晰。
贝因美此前发布公告称,公司2013年预计实现净利润7.2亿元,同比增长41.41%;伊利股份业绩公告预计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超17.17亿元,业绩较上年同比增长80%左右;光明乳业虽未发布2013年年度业绩预告,但根据其第三季度财报,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达到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8%。
“输血”不如“换血”
2013年5月,婴幼儿奶粉整顿工作会议召开,揭开了中国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