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经修订通过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正式实施。
今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经修订通过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称“新消法”)正式实施。
新消法首次赋予消费者“后悔权”:消费者通过网购等方式购买商品,收到货品7天内,无需说明理由,都可以退货。
但新消法也规定,消费者定做等4类商品不能无理由退货。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也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新京报记者近日对部分购物网站退货进行体验发现,由于有“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这个比较模糊的规定“兜底”,电商们的退货标准不一,消费者无理由退货也没那么容易。
1 同类商品 退货“门槛”差别大
记者登录多个购物网站看到,除了新消法规定不能无理由退货的商品外,各个网站都分别列出是否适用无理由退换货的“其他商品”。很多同一类别的商品,在不同的购物网站,退货的“门槛”却不尽相同。
以母婴类商品为例,京东商城称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此类商品属于“特殊商品”,一经售出非质量问题概不退换,即不能无理由退货。
亚马逊、当当网则把母婴商品再划分了类别:非食品类母婴商品,如保持出售时原状且配件齐全,可无理由办理退货;母婴食品属于“特殊商品”无质量问题不退换。当当网还把婴儿用品和贴身衣物也列入了不能退货的“特殊商品”中。
在1号店的自营商品中,母婴食品、婴儿用品、贴身衣物也规定不适用无理由退货。但在该电商的进驻商家处,除食品外的母婴商品又可以适用无理由退货了。
天猫的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商品类目中,母婴用品、奶粉、孕妇装等均适用。
此外,在各电商的珠宝首饰,食品和保健品等商品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专家说法】
“不宜退货”缺乏判断标准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7天无理由退货”可避免冲动消费。但该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在执行中会带来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不宜退货”缺少判断的标准。新消法规定无理由退货不适用于4类商品,还有“不宜退货”这样一个“兜底条款”。但由于没有对“不宜退货”的判断标准,甚至谁有权判断都没有明确。实际操作中,电商网站就可能要么不明确,要么自己制定标准,消费者与电商网站之间非常容易产生争议。
中消协秘书长常宇表示,新消法对“不宜退货”商品所提到的“商品性质”,应该是根据社会、商家、消费者普遍认同的商品属性,才能被各方接受。
2 “无理由退货” 提示不醒目
记者注意到,在各家电商网站,对于商品能否适用无理由退换货,多是在网站退换货政策规则中予以说明,消费者必须找到并阅读这些条款才能知晓。虽然1号店、天猫在单个商品页面上,附上了是否支持无理由退货,但并不醒目。京东、亚马逊单个商品网页,则看不到能否无因退换的相关提示,需要询问客服。
记者在京东购物发现,在结算、提交订单环节,也没有看到相关适用退货提醒。
至于某个商品不能无理由退货,电商们给出的最多的理由是其属于“特殊商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非质量问题不予退换。不过,究竟是哪些法律规定的“特殊商品”,京东工作人员也并不清楚。
在可无理由退货的商品类别中,个别电商还有一些额外要求。记者在京东商城退换货规定中看到,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