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用去医院排队,滑几下手机,就能把病看了。”近来,随着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增多,继“微博问诊”后,“手机问诊”变成了一个热门。为此,还出现了专业的团队来打造这样的移动诊疗服务。
手机问诊软件中“兼职”?“肯定是赚钱。”使用过手机问诊的张女士说。“一次电话咨询15分钟就60元,文字咨询也得6元,当然这还是便宜的,有的医生价格更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驻济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就有网站和手机的应用开发商联系过他,希望和他合作。“又要坐诊、又要查房,平时还有手术,一般,正规医院的医生都会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盯着手机来线上回答问题,并且,单从只字片语和电话,很难全面判断病情,这从医生职业道德上来说也是不允许的。”
这名主任医师还介绍,因存在核实身份难的问题,手机问诊中的医生也不一定是本人。“曾经就一个同行,在一个网站上进行问诊,但他本人并不知情。”
记者也发现,在一些问诊的回答中。不少是“复制粘贴”的书本知识,不同的病症,甚至出现了同样的回答。
网上有很多看病APP供下载。
手机问诊 误诊是首要风险
手机问诊虽然便捷,但看病尤其有特殊性,误诊是患者和医生最担心的问题。“对正规大医院的医生来说,我们是不会轻易接受电话问诊的。”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医务科主任史克实介绍,他也有类似的经历。“首先,是描述的问题。”史克实说,一次,一个朋友推荐的患者,给他发了条微信,经患者的描述,患者的孩子症状应该属于“特应性皮炎”,这就属于重型湿疹了。但真正见到孩子后,才发现孩子得的其实是“痒疹”,病情根本就没有家长说的严重。“有些科室会很特殊,如皮肤科,不仅要看,还要摸,并且,患病处皮肤的颜色也是下诊断的非常大的依据。”史克实说,现在不少手机问诊中都会把病患处拍照片给医生看,患者觉得这样好像挺安全,其实不然。相机都存在色差,如果判断不清楚,有的可能会诊断出完全不同的病症。皮肤科在一些面对面的诊断中,都存在误诊率。
手机问诊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出了问题很难维权。卫生部在2001年发布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山东明湖律所主任刘纯清介绍,如果医生的资质真实性难以辨认,维权就非常麻烦。大家还是应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