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市场造假严重 部分企业勾兑果糖

http://www.e23.cn2014-07-09京华时报

    摘  要:蜂蜜是颇受青睐的养生保健食品,然而,近日业内人士曝出:国内部分蜂蜜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赚取利润,在售价较高的蜜种中掺入价格低廉的油菜花蜜等,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提高产量且通过检测,在蜂蜜中勾兑用陈大米加工而成的果糖。

于真蜂蜜。用果葡糖浆生产“蜂蜜”,每吨大约4000元。而蜂蜜价格因产地各异,一般每吨在2万到4万元之间,因而假蜂蜜的利润相当可观。此前曾被曝光的某蜂业公司掺假方式就十分隐蔽,在洋槐蜂蜜中至少掺了60%油菜花蜂蜜。“这样下来,既不容易被发现掺杂现象,也大大压缩了蜂蜜的生产成本,企业就可获取更高额的利润。”业内人士表示。

  而由于假蜂蜜的泛滥,真蜂蜜受到冲击,不但销售不畅,价格也难以回归到蜂蜜价值,有时候甚至低到白糖的价格,严重挫伤了部分蜂农的养蜂积极性,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市场上“假蜜驱逐真蜜”的现象出现。

  掺假不绝在于标准“缺陷”

  这些年检测技术不断进步,可是为何蜂蜜产品的掺假情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鲍新春指出,现有的国家标准不够完善以及监管的缺失,是假蜂蜜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蜂蜜主要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国内的标准允许有少量蔗糖,国外一般强调无添加、无提取。根据蜂蜜的新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GB14963-2011》的规定,蜂蜜只能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其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至少要达到60%,蔗糖含量不得超过10%。尽管蔗糖的含量不多,这一规定却无疑承认了加糖的合法性,形成了一种负面的效应。

  而在2011年的蜂蜜国标实施前,蜂蜜的旧标(GB18796-2005)在真实性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淀粉类、糖类、代糖类物质;不得添加或混入任何防腐剂、澄清剂、增稠剂等异物;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其他矿物、生物或其提取物、分泌物、工业生产物质,不应以“蜂蜜”或“蜜”作为产品名称或名称主词。

  鲍新春还表示,蜂蜜虽然是进入市场较早的农产品,但其在市场运作上并不规范,“在散装蜂蜜这一块质量上很难得到保障,比如对于养蜂散户私自兜售假蜂蜜的行为,政府监管是比较缺失的,通常只有工商部门会监管”。

  进口蜜高价圈市场

  混乱的内销市场给了进口蜂蜜“可乘之机”。根据《中国蜂蜜产业现状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国际蜂蜜厂商以高价位迅速抢占我国蜂蜜产品的高端市场,使我国蜂蜜进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进口蜂蜜数量较2011年增长36.6%。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进口蜂蜜主要来自德国、新西兰、泰国、澳大利亚等,品类则包括桉树花蜂蜜、龙眼蜂蜜、洋槐花蜂蜜、向日葵蜂蜜等,每500克的价格集中在80元至300元之间,有的甚至高达一两千元,市场零售价格一般要比国产蜂蜜高3至10倍,有些甚至更高。同样是蜂蜜产品,为何国外的蜂蜜价格远远高于国产蜂蜜?

  “在我们国家的标准中,只要是经过蜜蜂的‘充分酿造’就可称为天然蜂蜜,而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对蜂蜜的定义则完全不同:不可以向其中添加任何物质,也不允许从其中移去任何物质(包括水分),否则就不能称为天然蜂蜜。”鲍新春告诉记者,鉴于此,国产蜂蜜与部分洋蜂蜜确实存在成本差异。

不过,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总经理郭利军表示,进口蜂产品的天价与其实际品质并不匹配。在中国,进口蜂蜜价格明显偏高。在他看来,除了蜂蜜本身的成本,海运费、税收、报关费、检验检疫费、陆运费和仓储费等层层环节的费用都要算在里边,进口蜜价格比国产蜜高几倍甚至数十倍,更多是属于暴利。“无论是进口蜂蜜、国产品牌蜂蜜还是土产蜂蜜,按照国家发布的食物营养成分表,其主要营养成分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