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大变局 近两成产品将被淘汰

http://www.e23.cn2014-07-18北京商报

    摘  要: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来大变局。新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于6月30日正式实行。

  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来大变局。新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于6月30日正式实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上显示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化妆品注册备案有关执行问题的通告》中还明确指出,美白产品也将在明年6月开始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这意味着市面上近两成的美白产品将被淘汰出局。

  美白祛斑归新类 1/3化妆品受影响

  美白系列已经是目前化妆品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类之一,价格虽高但颇具吸引力。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各化妆品品牌的宣传语上,几乎都可以找到“美白”的宣传字样。如欧莱雅L’Oreal雪颜粉透美白淡斑四件套价值690元,而普通的四件套产品仅需400余元;雅诗兰黛密集焕白滋润乳液100ml 一瓶就高达695元。即便如此,市内汉光百货、西单大悦城等多家商场的化妆品专柜销售人员均表示,店内美白产品的销量是最高的。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美白”字样,随即出现了高达253.61万件相关产品。其中一款凯梵蒂美白祛痘印面膜的月销量甚至超过10万件。

  据了解,带有“美白”宣传字样的化妆品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涉及的范围将相当广泛。特殊用途化妆品介于药品和化妆品之间,《化妆品卫生监管条例》的规定显示,特殊用途化妆品分为九大类,包括育发类、染发类、烫发类、脱毛类、美乳类、健美类、除臭类、祛斑类和防晒类。此前,美白产品并不在列。

  新规显示,凡宣称有助于皮肤美白增白、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均纳入祛斑类化妆品,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必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或进口。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分析称,《通告》对化妆品企业影响甚大,尤其是生产美白产品的企业, 至少影响着1/3的日化品。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外资化妆品欧莱雅集团,但未获得相关回复。国内品牌相宜本草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经陆续有媒体询问关于此次新规实施后品牌的态度,但品牌尚不愿公开对此表态。国内品牌泊莱雅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品牌已对旗下所有涉及美白的产品进行了“特殊用途”的审批程序,因此在此轮新规实施中,受到的影响将很小,仅仅涉及少数品类的调整。

  由于市场庞大、利润空间大,许多品牌都拼命在美白和祛斑领域做文章。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通报,一些化妆品涉嫌违规宣传,往往把自己说成全能,甚至在广告中提到医疗效果。这些涉嫌虚假宣传的化妆品中,有的只是普通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的化妆品从洗面奶、面霜到防晒膏大多都以“美白”作卖点,就连一些去角质的产品也宣称具有美白功效。而新规显示,仅具有清洁、去角质等作用的产品,不得宣称具有美白增白功能。仅通过物理遮盖的形式达到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明“仅具有物理遮盖作用”。

  对此,权威化妆品专家李铭泽表示,政策出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打着美白字眼但不具备美白功效的产品,比如去角质类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号称产品在去完角质后有美白功效。但这个政策出来后,企业就不能这样宣传,至少在说辞上会更加严谨。“因为去角质和美白是两个概念,新规实施后这样的产品生产企业要如何宣传、如何调整都是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最终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度反而会更大。”他说道。

  消费者受益新规 小企业面临生死劫

美白一直是不少消费者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上美白类的化妆品也就成了热门商品。然而一些美白化妆品在让皮肤变得白皙的同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