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击埃博拉正陷入“五个误区”
摘 要:第69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库泰萨10日说,埃博拉疫情可能成为全球性危机,各方应加紧从资金、人员等方面继续为抗击埃博拉提供支持。世界卫生组织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日,全球7国累计发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8399例,其中死亡4033人。世卫组织官员相信,真正死亡人数可能比这一数字要高许多。
白一点,就是附着于循环系统内皮细胞外的病毒不会进入肺泡细胞中。所谓的“基因突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一般而言,病毒在两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异,即“随机误差”和“自然选择”。基于“随机误差”现象,那种认为病毒发生性质上变异的观点无疑是荒谬的。仅能感染血管细胞的病毒不可能快速变异成附着在肺部边界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病毒。病毒只有在面对迫使其改变或消亡的巨大压力下,即在“自然选择”下,才可能发生“突变”。由于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能够轻易传播并感染成千上万的人,这种迫使它完成变异的外部压力并不存在。由于病毒不会进入肺泡,因此所谓“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加勒特认为,人们当前最应关注的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发起攻击后,病毒做出的回应,比如变异。发生“变异”意味着,那些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幸存下来的人可能再次被感染。同时,已经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疫苗将会失去效果。
误区四,认为旅行禁令可防范埃博拉病毒在美国蔓延。
加勒特介绍,“9·11事件”发生后,为减缓病毒传播,美国曾颁布过一次旅行禁令,美国东部机场曾被迫关闭。不过,当年的流感并没有停止暴发,只是较常年推迟了大约两个星期。
加勒特认为,一些国家曾拒绝来自疫区国家的航班,希望以此手段阻止“非典”肺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输入。不过,这种旅行禁令效果并不显著,病毒依旧传入。此次,埃博拉病毒也不例外。
误区五,认为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突破在即。
目前,各国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几种疫苗,其中两种最近得到了世卫组织专家组的认可。加勒特介绍,科学家们接下来将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埃博拉病毒疫苗效果的检测。如果几星期后检测结果显示疫苗无副作用,则可能在西非疫区国家进行下一阶段的试用。如果此阶段疫苗效果明显,疫苗产品就会转入最后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即在疫区数以百计的人身上,进行临床的疫苗与安慰剂注射。因此,认为埃博拉病毒疫苗研制突破在即的说法,未免过于乐观。
- 鱼类埃博拉威胁水产 中国停止进口整条挪威三文鱼(2014-09-11)
- 熟女们 别把自己穿毁了(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