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数据显示,旅游花1块钱,里面至少有7毛钱花在境外;10天时间,45万中国人在日本砸了60亿元人民币购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春节出境游已成为越来越多国人的选择,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出境游成为最热门词汇之一。
8日,已有380多名游客投诉中港国旅拖欠保证金,涉及金额达2000余万元。
“你户口所在地常常发生游客滞留不归的情况,而你又是头一次出国旅游,那你就很有可能需要交一笔5万元到10万元的出境游保证金了。”康辉旅行社崇文门门市一位工作人员说,收这笔保证金,主要用作游客的个人担保。一旦有游客滞留在当地,旅行社便会为此承担罚款,甚至面临再也无法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风险。
一面是游客的保证金可能“有去无回”,另一面则是旅行社承担的风险,这项争议颇多的保证金到底该不该收、怎么收却一直没有定论。北京市旅游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国家在政策上对出境游保证金还没有明确规定,这笔钱的收取更多被视为企业与游客之间的合同行为。
“旅行社迟退或不退押金的事件,大多都是在最初转入了个人账号,而非旅行社公账。”这位负责人说,游客应该与旅行社协商,尽量采用非现金形式提供出境旅游担保。如果一定要现金担保,建议采用银行参与、三方共管等形式,切勿将出境旅游押金转入个人账号。
旅游更须文明
行前教育沦为一句嘱咐
春节期间,一名说普通话的华人游客用脚踢泰国著名景点双龙寺两侧悬挂着的铜钟。由于这些铜钟在泰国人心目中崇高尊贵,这一事件发生后,也引发不少泰国当地人的批评。
这已经不是出境游不文明行为首次见诸报端。去年12月,泰国亚洲航空公司的FD9101航班上,来自江苏的游客将热水泼到了一位空乘人员身上并发生冲突;今年1月,昆明长水机场MU2036航班上的游客因不满航班延误,擅自打开了飞机紧急出口。
对此,国家旅游局曾下发通知开展出境市场文明旅游专项检查。其中一项便是要求旅行社组织好出境旅游团的行前说明会,将文明旅游要求作为行前说明会的重要内容,明确告诫游客在境外游览时不得违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有关规定。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出境文明旅游依靠出发前几分钟的教育很难有明显的效果。“一说到‘不吐痰’、‘不大声喧哗’这些,大家都听烦了,都懒得听。”每次带团出发前,余杨最怕的就是“行前说明会”,文明旅游的这些常识都是老生常谈,每提到这些,游客一起哄就不听了,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也就只能是嘱咐上一句:“大家到了目的地都注意点吧!”可等到了目的地,一些不文明行为常常是无意中暴露出来。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比较缺乏文明出游行为规范的内容。”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对记者说,一些游客出游过程中并非故意有不文明行为,而是之前并不清楚;还有一些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单靠行前几句话很难让游客完全清楚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特别是在学校的教育阶段,应该专门向孩子们介绍出游过程中的文明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