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今年初出租车全国抗议开始,到“私家车能否成为专车”的法规之争,滴滴和快的这大半年来已经“成功”将这一池子水搅和得足够“浑浊”。
户尝试。
对于商业模式,上述企业人士猜测,盈利模式可能是平台费用,“其实拼车的商业模式蛮清晰的,市场也很广阔。一方面,一二线城市的上班族需求很大,三四线城市拼车的市场可能比专车更为广阔”。
对此,易观智库分析师张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滴滴在车辆资源上拥有领先优势,其APP活跃人数亦处于同类APP领先位置,市场和用户对其认可度和接受度都较高,因此进入拼车领域是水到渠成。对于滴滴拼车来说,除了需妥善解决司机、拼车用户之间的多方沟通外,最大的难题是路线算法和费用算法。
拼车市场的“强心剂”
事实上,拼车市场早就聚集了不少企业,有嘀嗒拼车、51用车、AA拼车、顺风车等。这些拼车软件在获得投资后,正在用户的移动端上使尽浑身解数抢占市场。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拿到融资的拼车APP超过20家,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
其中,主打C2C拼车服务的嘀嗒拼车2014年11月18日宣布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IDG领投。
AA拼车网于2011年12月上线运营的拼车服务网站,其于2012年9月获得华尔街安迪大洋1000万元人民币投资;2013年9月获得由中路资本数百万元风险投资;2014年7月再次获得3000万元风险投资,估值近2亿元人民币。
出行O2O领域的拼车O2O应用“天天用车”2015年1月27日在亿欧网独家宣布,其已完成红杉千万美元B轮融资,此前天天用车于2014年6月获得创新工场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而51用车更是获得了雷军的天使投资、创新工场、红杉资本的投资。
虽然资本纷纷进驻,但是经营情况却并不理想。一家拼车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各家拼车企业“每日都不过万单”。
不过,快滴的加入,似乎能向拼车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嘀嗒拼车CEO宋中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界大佬的加入,的确会扩大整个行业的蛋糕,有利于拼车行业的发展。
经过了一年的经营,宋中杰十分了解拼车平台的难点。除了用户与车主之间的信任较难建立以外,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由于车主不是专业的司机,很多车主并不熟悉每个搭车人的路线,拼车平台上对地点及导航的使用要更多于专车,也需要更加精确。而费用上的计算,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磨合。
不仅如此,拼车行业作为全新的领域,商业模式还有待探索。宋中杰透露,目前嘀嗒拼车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但是并不打算收取平台费。其表示,互联网是赢者通吃的行业,不可能百花齐放,最后,可能只有两三家生存下来,“但只要你生存下来了,那么收钱就很多,佣金永远不收都可以,车主服务和增值服务都可以成为我们未来的盈利模式”。
能否“倒逼”政府尽快“立法”?
百花齐放的拼车市场与专车市场有同样的隐忧:政策隐患。而快滴前脚大力补贴专车,后脚即刻布局拼车领域,近期的动作可谓迅速。而这样的尽力布局,除了抢占市场以外,似乎更有与官方做掰腕游戏的深意。
尽管已经有多个城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拼车,交通部部长也在两会期间鼓励公民小客车合乘的行为,但是有偿拼车是否合法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名不正言不顺”依然是拼车业务一道没能迈过去的坎。
据《道路运输条例》规定,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擅自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将被责令停止,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规定,对未经批准非法从事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城市客运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截至目前,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