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牛如何填平数字化鸿沟
摘 要:作为大数据企业先锋队列中的前瞻者,蒙牛在深刻的行业洞见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技术迅速提升了其整体运营效能。如何进行数字化变革?如何拥抱大数据?就在下文~
整合和并购的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基矗比如在系统的帮助之下,管理复制成为可能,这大大加快了并购进程。不仅如此,从长远来讲,进而整合企业优势,共享管理价值。这对未来蒙牛新建公司,或者海外建厂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填平“数字鸿沟”
建设信息平台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管理效率、驱动业务成长,基础建设完成后,便是应用层面的提升,通过数据分析产生管理价值。比如在商务智能分析系统的实施之后,从集团层面到各个业务单元,蒙牛利用平衡计分卡的模式,梳理出十几项指标。这些指标将从ERP,CRM系统中抓取数据,再与KPI指标、绩效指标捆绑在一起,将蒙牛生产经营状况实况显示出来。根据IBM一项针对5个行业、1089名企业家的调查,那些善用大数据与分析的企业,在开发客户和市场洞察方面,要比一般企业表现优秀3倍;在根据分析结果实现流程和决策自动化方面比例,他们比一般企业高出2倍之多。
从质量追溯到实时追踪。在数据应用层面,蒙牛最关心的便是质量管理体系,这也是孙伊萍上任第三天便着手变革的第一个项目。从2014年11月起,蒙牛富源牧场的奶牛们带上了“智能耳环”——卡在耳朵上的数字耳标。这些耳标会记录奶牛们几点睡觉、几点醒来、几点出门去散步、每天走了多远、吃了多少草挤了多少奶,综合耳标里的身份信息:体重、年龄、品种等。这些数据给牧场管理、养殖、牛奶生产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当然,它们更重大的意义在于牛奶质量安全的监控和追溯。
其2014年推出的“云端牧场”应用,就是通过云技术与二维码追溯系统相结合,让消费者不仅能看到产品的文字、图片信息,还可以实时观看牧场、工厂生产全过程的视频信息,了解奶牛是如何生活、牧场是如何管理等产业链细节。
在管理前段运行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蒙牛提升质量管理的一个关键。它接收SAP系统发出要检验的任务清单,比如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项目,完成检验之后会把结果再回传给SAP,并由SAP判断是否转入下一道工序。这套系统让产品质量控制进一步从手工操作升级为系统控制,大大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蒙牛还在转序的过程中,形成了原料或者半成品的批次管理,这涉及到生产日期、生产班组、存储、出货、客户信息等数据,在快消行业能做到转序无缝集成的尚不多见,“我们是行业第一家质检数据采集达到90%的公司,”孙伊萍说:“全产业链端到端质量追溯最关键的,是实时监控到每一个环节,否则等你发现问题再倒追,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合伙人,消费品、零售行业总经理谢宏对此点评道:成为大数据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提升业务,并深谙数据分析带来的巨大价值。
拥有客户才能拥抱客户。目前来看,大数据分析带给蒙牛最大的改变,是消费者数据的积累。“蒙牛过去是没有用户的公司,产品通过经销商销售,我们不知道谁买了我们的产品,只能盲测。”孙伊萍说。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的驱动下,蒙牛能更快地了解市场。春节期间一个“摇一摇”活动,就让蒙牛聚集到200万个粉丝,在以前,市场活动吸引的人群数据可能在活动结束之后就没人再管,但现在,每一个过程和行为蒙牛都会纪录、保存、分析。这些人未必都是蒙牛的客户,但经过沉淀、积累,蒙牛都将与之建立联系。
如果说质量追溯的大数据应用是蒙牛内部的事,那么消费者大数据分析则是将蒙牛放在大的社交环境里面,从外围来倾听关于蒙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