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月18日,国际奢侈品品牌香奈儿宣布在华降价,降价幅度最高达20%。一时之间,北京、香港等地不少香奈儿专卖店,纷纷排起了长队。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3月18日,国际奢侈品品牌香奈儿宣布在华降价,降价幅度最高达20%。一时之间,北京、香港等地不少香奈儿专卖店,纷纷排起了长队。
据了解,此次奢侈品牌在华降价,在欧洲的专卖店却是提价,逐渐把二者的销售价格拉近。所以在国内购买与国外购买、海外代购等可能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压代购市场。
从3月18日到4月18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香奈儿的在华降价举措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迪奥、Prada等奢侈品品牌也先后宣布在中国市场下调或计划下调产品价格。最近一个加入降价者行列的是珠宝和腕表品牌卡地亚,全线手表近日在香港降价了5%。奢侈品纷纷降价,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这一个月里,看着“隔壁”香奈儿门前大排的长队,而自己的品牌却门可罗雀,曾经同在“高价”队伍里的LV、GUCCI、PRADA们,想得最多的可能就是,“我”该怎么办。而现在,一些品牌已经做出了和香奈儿同样的选择——降价。
盘点近期已经调价的品牌:Dior虽然没有大肆宣传,但其经典款式Miss Dior和Dior Soft在香港市场调价达到12%;奢侈品名表品牌百达翡丽与香奈儿调价方案类似,在中国下调18%,欧元区则上升7%;价格一贯坚挺的LV在瑞士巴塞尔的钟表展上也将高端产品纳入降价范围;英国品牌Burberry则在发布2014/2015财年下半年业绩报告后直接表示,要降价以刺激亚洲市场的销售。在不少奢侈品销售人员的解释中,这种全球性的大范围调价似乎还刚刚拉开帷幕。
记者:价格调整了吗?
Dior销售人员:调整了,以前两万六,现在两万三。
记者:哦,那就是降了10%左右啊。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都习惯出国购买奢侈品或者是用海外代购等方式购买,原因就在于国外相对低廉的价格。而此次多个品牌的调价,已经让不少人的想法做出改变,以后他们很有可能在国内选购奢侈品。
消费者1:以后会更多选择在国内购买,因为那样都不需要长途出来买了。
消费者2:我们也就是看在哪里便宜就在哪里买,都是一样的东西,肯定不会在贵的地方买是吧。
曾经高高在上、甚至号称“只涨不跌”的奢侈品,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先后在华降价,这让不少消费者很是意外。对于这次大范围的调价,包括香奈儿、卡地亚在内的不少品牌共同的解释是,由于欧元贬值,拉大了不同地区间产品的价差,降价是为了缩小各个市场的差价。
以香奈儿为例,在中国区降价20%,欧洲区提价20%以后,中欧之间的价格差缩小到了5%左右。可以想见,调价前国内外差价确实一度十分惊人。因此,这些奢侈品品牌选择在适当时候调整价格,似乎有一定合理性。不过,也有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品牌的经营者们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商品定价策略中,“撇脂定价”被认为是一种对经营者很有好处的定价策略。即在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将价格定位在较高水平,即便这个价格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是由于单个商品利润较高,在竞争者研制出相似的产品以前,是可以尽快收回投资,并取得相当的利润。业内人士周婷认为,在这些国际奢侈品品牌早期进入中国时,全部采用了这种定价策略。但显然现在这种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最好的证据就是,中国消费者去年在全球产生的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1060亿美元,其中境外消费高达76%以上。
周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中国消费者迅速聪明起来了,他们能够立刻知道这个产品全球最低的价格在哪里,不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全球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