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价校服”的背后 是家委会的缺失
摘 要: 近日,广东东莞某学校发放了18件校服,总价格2180元。这“穿不起的校服”一经发出,立即引发学生、家长的不满;与此同 时,另一个极端事件则是青岛某小学的校服价格方案是每套不能高于80元,而限价导致的校服质量同样引发了家长质疑与不满。
门,他们更乐意接触校长和家长、学生群体。他们才是整个校服产业的推动者。
伊顿纪德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更强调程序性,紧紧围绕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让他们成为校服的投票主体。”

(家长委员会制度早有试水)
家长委员会的思路 其实早有指导
实际上,将家长委员会作为“校服难题”的解决方式,早在2012年相关文件就提出过。在2012年6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第11点“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中曾写道:“学校实施采购校服、订购教辅材料、组织活动、代收费用等直接涉 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做出决定”。然而,在年底的定稿中,“采购校服、订购教 辅材料、组织活动、代收费用等”被删除,改为“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并再无明确文件指导。如此一来,校服的征订、款式选择、费用制定似 乎又成了家长委员会的“治外之地”。
“不过现在已有越来越多学校在试水家长委员会的采购流程。天价校服、致癌校服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倒逼这一制度的完善和进步。这是好事。”南京某重点小学向记者表示道。
相关新闻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