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锣冷鲜肉生产线上,工人们在对猪肉进行分割。 记者张勇 摄
6月11日,《南方周末》报道了曾轰动全国的浙江嘉兴最大猪肉屠宰场死猪肉案件的审理宣判;同日,国内多家网站、电视台报道了“每天10万斤灌水灌沙猪肉流入潮汕市场”的新闻。作为每年消费量超过5000万吨的全球第一猪肉消费大国,近年来猪肉安全问题却屡屡出现,令猪肉市场和百姓消费信心都经受冲击和考验。面对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谁来保证百姓吃上真正放心的猪肉?
触目惊心猪肉安全事件频发,屡屡挑战国人神经
在中国主要菜系中,猪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显示:全球一半以上的生猪产量在中国,中国人每年平均消耗半头生猪,年猪肉消费量达到5200万吨以上。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猪肉安全事件,却直接威胁到国人“舌尖上的安全”。
没有检测瘦肉精、没有产地检疫,数万头可能身藏瘦肉精的问题生猪,最终流入上海等周边市场……2015年初陆续审判终结的浙江嘉兴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窝案,正逐步展现真相;6月11日,10万斤灌水灌沙猪肉(其中灌水并非普通的自来水,而是加入了防止水分流失的化工原料),经由潮州饶平某黑窝点,流向潮州、汕头两市各个屠宰点的新闻也被曝光。再往前看,2013年初,“万头死猪漂流黄浦江”曾轰动全国;2012年11月8日,浙江凤桥镇17名村民3年屠宰死猪7.7万余头,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同年年底,山东潍坊警方破获一起制售病死猪肉案,抓获犯罪嫌疑人9名,案值260万元;2013年,济南市公安局会同市商务稽查部门端掉了历城区仲宫镇4处生猪私屠滥宰窝点……
不断发生的猪肉安全事件,不仅冲击了消费者对猪肉消费的信心,对国内生猪饲养、屠宰、加工整个产业链条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市民困惑信息不对称,不知啥是“放心肉”
除了频频曝出的猪肉安全事件,对猪肉安全知识的匮乏,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剧了消费者的困惑。“如何挑选新鲜生猪肉,猪肉保质期有几天?”6月16日,记者在济南市天桥区一集贸市场连续采访了多位市民,几乎所有人都说不清楚。不仅是消费者,市场上很多肉摊老板也都没有明确的概念。一位摊主告诉记者,他们进了猪肉后都会及时销售,但自己并不了解明确的保质期限和注意事项。
“以前买肉为了买新鲜的,特意上午去菜市场买,就怕放时间长了变质。”家住天桥区堤口路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她从肉摊上买了几斤猪肉,刚买时看上去挺新鲜,可吃完以后就腹泻,怀疑买到了不好的肉。那么,什么样的肉是安全的?买肉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于记者的提问,多数市民也频频摇头。“对这些问题了解很少,也不知道现在的放心猪肉究竟是怎样实现的,平时买肉基本上是到超市的冷鲜专柜,选择大品牌的,这样应该能放心一些吧。”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陈先生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肉类可分为热鲜肉和冷鲜肉,热鲜肉就是常见的半夜屠宰不经冷却加工、清晨供应给肉摊的新鲜肉,冷鲜肉则是在屠宰后迅速冷却,在24小时内降为04℃,并在流通和分销过程中依托冷链技术始终保持该温度的肉,一般在专卖店和商超专柜能买到。国内最早实现冷鲜肉生产的金锣集团冷鲜肉生产线一位负责人表示,冷鲜肉保质期更长,安全检验更为严格。虽然从全国来说,白条肉、热鲜肉仍占全国生肉上市量的一半以上,冷鲜肉和小包装分割肉各自仅占10%左右。但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冷鲜肉已经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