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多年过去后,央企重组减至百家的目标,在2016年再次提上日程。随着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亮相,新一轮央企兼并重组路径,亦日渐清晰。
而且,这一轮的央企兼并重组,《意见》中明确点出“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中央企业,要保证国有资本投入,增强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能力,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为了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公司,早在上述5组10家之前,国资委就已经推动完成了中粮集团和华粮集团、中粮集团与华孚集团、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集团、南光集团和珠海振戎、招商局集团和中国外运长航等多组企业战略重组。
国资委研究中心处长王绛认为,当前中央企业加快改革重组主要依据以下客观现实: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资国企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国有资本要更多地投入到关系到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命脉的公益型、保障型领域。二是应对全世界技术进步的挑战: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后半段,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走向再工业化道路,德国正在实现“工业4.0”跨越,我国主要产业不加快重组步伐,加速技术进步,将被世界技术革命淘汰,且国有企业是我国主要工业产业的主力军,这个任务只能主要由央企承担。
王绛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这也是当前稳增长的需要,目前整体投资持续下滑,稳定宏观经济需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保持较快的增长,需要保证一定的投资水平,但投资也需要保持较好的效益,前提是加快并购重组,实现规模效益,保证产出水平。”
王绛进一步表示,这一轮的央企兼并重组,同时也是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需要。根据中央文件相关精神,国有经济正向公益型、保障型和战略竞争型产业集中,向中央企业主业集中,向优势行业集中。所以,加快退出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和领域,需要加快重组力量,解决国内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太低,竞争力弱的问题。
当然,中央企业改革自身的需要也是促使此时力推央企兼并重组的缘由之一,王绛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出资人下的同业过度竞争,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述国资人士评价道:“新一轮改革中的中央企业,未来在经历一系列兼并重组后,不仅仅将在去产能方面发挥更大效用,而且,强强联合后的企业将更具备国际视野。不再是傻干,而是更显智慧的聪明干”。
挑战
中国国企改革下一步需要面对的,将是从十多年前的央企力争“前三名”的目标,沿袭蜕变到打造国家公司目标的一轮新挑战。
国办《意见》敲定此轮兼并重组的目标:到2020年,中央企业战略定位更加准确,功能作用有效发挥;总体结构更趋合理,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便有多家央企跨入兼并重组改革之列。以早前应市场化需求合并的两家国有独资大型集团为例,这两家国有独资大型集团合并后,截至目前,仍在就业务内容,企业定位等问题进行磨合。
按照国办《意见》的要求,为了“创新发展一批”,将搭建国际化经营平台。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优势产业上下游携手走出去平台、高效产能国际合作平台、商产融结合平台和跨国并购平台,增强中央企业联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再以国办《意见》中提及的“煤炭”领域为例,上述国资人士举例,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也将给行业内的企业重组拓展开更具想象的空间。他说:“有了这个资产平台,中煤能源和神华集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中国煤炭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也更大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推进相关企业兼并重组,将在去产能上发挥更大效用,但也不排除更多未知和挑战的来临。
从做大资产规模的目标,到这一轮的“强强联合”目标;从李荣融时代的历史回溯,到这一轮兼并重组的脉络;未来如何在宏观经济战略图景下面,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市场逻辑的方式,以塑造出一批真正有竞争力的全球公司,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面临的新课题。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直言,这一轮兼并重组改革需要谨防“一边压缩一边膨胀”。这其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便是,应该用市场化的办法来瘦身。
曾亲历上世纪国企改革的周放生回忆道,20多年前,因为没有《破产法》,更多采取行政方式搞兼并重组,但自从推行市场经济,加上破产法的出台,现在再来去僵尸、去产能,到底是以行政方式为主,还是以市场方式为主,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从数量上的单纯整合,到今日的“强强联合”,未来的中央企业兼并重组,将不仅仅止步于这5组10家央企。而伴随着挑战与更多的重组探路,更多具有世界一流影响力的“国家公司”将可能诞生在这一轮国企国资改革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