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场雾霾天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也让“菜篮子”价格进一步上涨。数据显示,济南菜价已连涨10周,其中占据济南市场七成的外地菜成为菜价最大推手。而由于产量减少、流通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菜价的持续上涨并没有给产业链各环节带来更多利润。
济南本地菜不到三成 全是“大路货”
记者调查发现,济南本地菜占比不到三成,且多是白菜、芹菜和萝卜等“大路货”。在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一个销售芹菜的菜贩表示,他们的芹菜全部来自章丘鲍家村,是正宗的章丘鲍芹,批发价每袋4.8元,零卖要6元钱,地头收购就要4元钱。“只卖鲍芹不行,必须配上葱、南瓜、娃娃菜等一块卖,南瓜批发7毛多一斤,是南方来的。市场上济南菜不多,除了西红柿和萝卜白菜,其他都是外地菜”。
另外,市场上在售的黄瓜是济阳产的,但受天气影响,每斤批发价已从上周的1.8元涨到了2.5元。藕也是吴家堡产的本地菜,菜贩表示,今年的藕市不错,但济南周边的种植面积还是太少,外地藕也能占三成左右。记者采访时发现,平均十个摊位,只有一两个销售的济南本地菜,在随机购买的几种蔬菜中,基本上都是外地菜。
记者同日在匡山蔬菜批发市场采访时,一位售卖菜椒、黄瓜和生菜头的苏姓菜贩表示,他是济阳人,以前只是种菜,但赚钱太少,平均卖100斤菜也就赚200多元。而如果贩菜或者打工,两口子一天就能赚100多元,且种菜付出的成本和风险要大很多,所以经再三考虑决定转行贩菜。他表示,匡山市场上济南菜也就占两三成,而且菜贩主要是济阳人,如果想快速找到纯正的济南菜,只能去市场门口销售豆芽的摊位,豆芽肯定是本地生产的。
记者在市场还碰到一个卖小白菜和茼蒿的土生土长的济南人,他名叫刘静(化名)。他主要是到滨州和东营进货,并不在济南收菜,原因是市场上的济南菜产量和品种太少,无奈只能去外地收。另一菜贩张女士说,济南菜占不到10%,而且主要是芹菜、白菜和萝卜,产地主要是平阴和遥墙居多。
“本地菜占比最多三成。”匡山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副总经理刘福水16日告诉记者,济南大棚蔬菜规模太小,加上冬天雾雪天气影响,喜阳菜和叶菜生长减缓,供应量持续下降,只能靠外地菜来补充市场。而外地蔬菜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人工、包装和运输等成本上涨明显,终端市场菜价必然随之拉高。“比如蔬菜运输进城时是免过路费的,但车辆空车回程时却要收费,这些费用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延伸阅读
国务院发文要求降低流通成本
批发市场“减负”后菜价也将降低
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研究确定了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其中提出将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用水用电价格等“减负”措施。采访中,济南匡山蔬菜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旦这些措施落实,将肯定能起到降低菜价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1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研究确定降低流通费用10项政策措施。在水电费方面,要求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用水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或非居民用水价格。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冷库用电与工业同价。尽快实现工商业电费同价。
对此刘福水表示,目前匡山批发市场依然按照商业用电用水缴纳费用,如果上述政策实施,每年能节省数十万费用。另外,方案还提到,2013年起三年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这是很大的利好政策,每年只这两项税收就能节约上百万元”。
刘福水说,匡山市场有160多个员工,每年还要给集团缴纳一笔费用,平时只能靠菜贩进门费和摊位费赚取利润,其中进门按车辆载重收费,每吨收25元,摊到菜价里为每斤1分2厘5。另外,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摊位费每月收取500多元。如果国务院的上述政策实施,相应收费必然降低,菜价也会降低,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
据了解,中国政府网1月15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以上降低流通成本的措施将于2013年6月30日前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