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钢琴普及率逐趋饱和,由此也开启了日本废弃二手琴流入中国的贸易大幕。每年数万台质量不一、历史无迹可循的二手琴进入了珠海、上海的翻新工厂,此间爆出的零件偷换、以次充好的猫腻层出不穷。而准入准则的滞后与崇洋的消费观念之下,二手琴的中国乱象愈演愈烈。
二手钢琴“变身”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钢琴普及率逐趋饱和,由此也开启了日本废弃二手琴流入中国的贸易大幕。每年数万台质量不一、历史无迹可循的二手琴进入了珠海、上海的翻新工厂,此间爆出的零件偷换、以次充好的猫腻层出不穷。而准入准则的滞后与崇洋的消费观念之下,二手琴的中国乱象愈演愈烈。
20万台钢琴的隐秘身份: 日本丢弃、中国翻新、历史空白……
本报记者 陈时俊 珠海、广州、上海报道
无论是我国福建厦门地区琴童成群、考级大军日渐高涨的学琴浪潮,抑或是庞大的演出租赁用琴,甚至到公共建筑设施的陈设装饰,都在透露着一个讯息:钢琴早已不再是富庶家庭独享的奢侈品。
在越来越多场合登堂入室的钢琴,外观精美、定价则往往不菲,动辄数万甚至十多万的售价俯拾皆是。然而,真正懂行的消费者实在寥寥,信息的不对称让购琴者总是心存怀疑。
目前,中国普通购琴者的一大特点是在追求品牌效应的同时希望保证高性价比,由此催生出一个隐形却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手钢琴。未曾想到的是,在各大琴行明确标注二手琴的这批名牌产品,背后却包裹着层层乱象。
数周前,为正在准备钢琴考级的女儿购置了一台二手琴的张女士找到了记者,原本听信琴行“正规大牌二手钢琴,降价不降质量”的宣传,购得的二手琴却屡出乌龙,令其十分烦恼。
“琴行买来的二手钢琴是日本知名品牌,本想以此帮助孩子更好的练琴,没想到不但内部琴弦发黑老化,音准还老是出现偏差,不知不觉影响了琴童的正常练习。”张女士表示。“更让人气愤的是,找到琴行希望调出该二手琴的进口历史和出场情况,却一问三不知,这怎么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
没有进口历史、没有卫生与环保检验的证书、没有成色新旧与定价挂钩的透明标准,如此“三无”的二手钢琴却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我国不少琴行内销售。而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调查,一条完整的走私、翻新、混乱销售的二手琴产业链条逐渐浮出水面,令人惊心。
漂洋过海的日本废琴大潮
仅过去五六年中,从日本流入中国市场的二手钢琴,累积超过了二十万台。这些堪称海量的使用后钢琴并没有被销毁,而是漂洋过海进入到日本近邻的中国,经过翻新后从废弃品摇身一变,登堂入室重新销售。
由于钢琴属大件耐用消费品,具有收藏保值的作用,所以在新琴使用一段时间后,自然形成了旧琴收购与再销售的循环。旧钢琴的流通,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在钢琴产业发展成熟的日本开始萌发。
日本中部钢琴调律学校理事长岩田光义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中古琴(即国内二手琴翻新来源)的销售是新琴的几倍,它占整个日本销售市场的很大比例,对日本现行钢琴生产形成冲击,并大有增长之势。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钢琴销售市场之一,二手琴的倒卖翻新也很快在中日两国间频繁开展。
经营钢琴生意多年的国内知名琴行内部人士陈勇向记者说出了二手琴的贸易生意经。“近年来,日本大部分家庭多采取免费甚至付费遗弃处理的办法以淘汰家中的钢琴。大规模地淘汰旧钢琴并向其它地区转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逐步成为部分日本商人一种特殊的贸易活动,他们从日本家庭廉价收购二手钢琴,然后集中起来向世界上许多国家转移销售,以获取高额利润。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乐器市场,成为日本二手钢琴贸易商最集中销售的地区之一。”
中国乐器协会前秘书长丰元凯介绍,不少国内二手琴进口商是直接从日本家庭中收购旧琴。据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