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外文版
繁体中文

袋装鲜奶八年涨幅超一倍 企业抱怨称基本不挣钱

http://www.e23.cn2013-12-06 北京青年报

    摘  要:家住西直门的张阿姨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已经有十来年了。近日她像往常一样来到首体附近的家乐福买三元的袋装鲜牛奶时发现:又涨价了!从这个月开始,这种243毫升的鲜牛奶由原来的1.9元涨到了2.2元。

  家住西直门的张阿姨养成喝牛奶的习惯已经有十来年了。近日她像往常一样来到首体附近的家乐福买三元的袋装鲜牛奶时发现:又涨价了!从这个月开始,这种243毫升的鲜牛奶由原来的1.9元涨到了2.2元。不过在感叹之余,她也见怪不怪了:“这一两年已经涨了三四次了,每次都涨几毛钱,看着不多花着也不少。”她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时这种袋奶是0.95元一袋。“八年涨了一倍多!算下来也够惊人的!”她感叹。其实除了三元,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的普通纯牛奶都从这个月开始涨价,像蒙牛、伊利的百利包鲜牛奶,去年末的价格约为每箱22元,但如今已经到了30元以上,涨幅超过30%。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游生奶价格上涨和奶源短缺成为各家奶企的共同涨价理由。

  中小奶企抢奶触发新一轮奶荒

  某内蒙古大型乳品企业在呼和浩特市的收奶负责人昨天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确实奶荒,抬价都收不到。他介绍,这轮奶荒源自今年下半年,“几乎是一周之内一大批中小型乳品企业突然都杀到了内蒙古跟我们争抢奶源!”他回忆说,虽然自己从事收奶管理已经十多年了,但这次来抢奶的很多企业之前都从没见过。据北青报记者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些突如其来的抢奶大军都是受到我国限制进口大包装洋奶粉而失去了原料奶源,从而转来抢收生奶的。

  据了解,我国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乳品企业此前其实都是在用进口奶粉还原成牛奶进行生产的,用洋奶粉还原牛奶的成本比直接用生奶更低,这是洋奶粉曾在中小型乳品企业中盛行的主要原因。但根据国务院的最新政策,大包装洋奶粉进口受限了,等米下锅的乳品企业只能来抢生奶了。这位行业人士昨天告诉北青报记者,之前一吨洋奶粉只有两三万元,但限制洋奶粉进口后不仅货源少了,价格也大幅上涨到四五万元一吨。货少价高促使这些企业开始杀到生奶产区抢收,为了能把货源抢到手,他们开始抬价收购。这位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几个月前呼和浩特当地的生奶收购价还是每公斤3.7至3.8元,如今则已经涨到了5元左右。“即便这样,我们还是抢不到足够的奶,这种供不应求的趋势逼着奶价还得涨!”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包括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其实都与当地奶农户签有长期供奶合同,本应能够保证奶源。但面对上涨的奶价,一些养牛户开始把奶卖给后来的乳品企业。“我们也没办法,面对的都是当地奶农,难道我们还能告他违反合同?”这位大型乳企的奶源负责人无奈地告诉北青报记者,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只能软硬兼施,但更多的还是同样提高收购价格与后来奶企竞争。

  但牛奶是要靠奶牛而不是机器生产的,奶就这么多,突然杀出这么多收奶的,最终肯定是大家都吃不饱,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奶荒。

  企业抱怨白奶“基本不挣钱”

  奶荒价涨,逼得大型奶企开始酝酿涨价。而这背后,实际是这种被行业内称为“白奶”的普通牛奶产品长期利润微薄的现状。使得这些企业对原奶价格波动的承受力极其脆弱,上游稍有风吹草动,下游就得琢磨涨价应对。这也是近年来牛奶涨价日趋频繁的关键所在。

所谓“白奶”,是行业内对于不添加任何物质的普通纯牛奶的通称,包括市场上常见的百利包、利乐包常温奶和塑料袋装低温冷藏奶。在北京市场上,三元的“袋奶”以及光明、伊利、蒙牛的“枕奶”最为常见。但厂家人士坦言,这些奶基本都是微利甚至不挣钱的,多数企业都是在靠调味奶、酸奶、奶粉等高利润产品贴补“白奶”的亏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络编辑:张晓燕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