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洋品牌美即十年路:从未在韩国销售的韩国面膜

http://www.e23.cn2013-12-0921世纪经济报道

    摘  要:“傍洋”已成为不少本土化妆品企业选择的捷径。少数“洗白者”的身后,是更多打着国外公司“监制”、“品牌管理”、“授权”的假洋品牌,在市面上多不胜数。

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也坦言“我们的所有业务设于中国”。

  身份转正:摆脱“基因不纯”

  2005年5月,华瀚集团透过其全资附属公司贵州汉方制药以注资方式向美即化妆品公司的母公司广州群和投资700万元,间接持有美即化妆品49%股权。华瀚的进场,无疑是看好当时面膜市场的巨大潜力。

  公开资料显示,护肤品和彩妆仍是目前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增长的主要动力,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5.66%和18.73%。与2011 年护肤品高达86.9%的渗透率相比,面膜的渗透率仅为29.7%。

  与此同时,随着美即越做越大,其品牌的“基因”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2006年7月,华瀚集团借重组之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中介控股公司美即控股,通过收购原美即化妆品股东30%股权反向收购美即化妆品公司,并将公司的注册资本从原来的100万人民币追加至400万港元。

  至此,美即已成为了百分百的外商独资企业,但为了让美即的韩国身份更“名副其实”,2006年12月,美即控股在韩国注册成立了全资附属公司美即株式会社,并许可其使用“美即MG”品牌及商标,用以向美即集团的其他成员公司转授许可。

  自此以后,每一包美即面膜的背后开始印上“韩国美即株式会社授权”字样。此外,为了避免为人诟病,佘雨原还在2006年12月18日同一天内在韩国注册了商标,并在上市前将商标悉数转让给美即控股。

  知名营销专家、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认为,像美即这种通过在国外注册商标及公司的手法,其实是钻了法律空子,“只要他不是过分强调自己的历史有多少年或者是某一个确凿的出处,那么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违法”。

  李志起还认为,家具、服装以及化妆品行业的假洋品牌最为泛滥,企业靠“傍洋”迅速做大后往往会开始洗白,通过种种手段去规避“基因不纯”的问题。

  截至2009年6月30日,美即控股的收益及纯利符合年增长率高达69.2%和75.1%,虽然只是做单一面膜品类,但该公司截至2007年、2008年、2009年6月30日三个年度及截至2010年4月30日止10个月的收益分别达1.3亿、2.5亿、3.7亿和5.1亿港元,同期纯利分别为2160万、3410万、6620万和1.02亿港元。

  假洋品牌“洗白”的三大路径

  2010年9月,美即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旋即跻身中国日化行业七大上市企业之列。而早在当年3月,美即便与韩国的韩佛化妆品公司订立合营协议,在大中华地区推广、销售韩佛旗下的“It‘s Skin”和“ICS”品牌化妆品和护肤品。与此同时,其还跟韩佛订立制造协议,在韩国生产以“Keep UP”品牌为美即生产护肤品。

  在李志起看来,这种战略合作的方式是近年来假洋品牌规避虚假指责的主要方式之一。据其介绍,以往假洋品牌的“洗白”不外三招:首先是公司和商标的注册,一般会选择国内外一些合法的注册机构,而不是像早些年那样找一些虚拟的、完全不存在的机构;其次是国内和国外的机构往往会有授权关系,把国外的授权引进到国内来用,这样就可摆脱虚假之嫌;最后就是在国外注册一些机构,然后再以国内机构的名义去收购和控股,这种手法也用得比较多。

  “还有一些企业会请国外的人加盟,比如洋人企业的董事长或者专家,这些洋人往往也是真名实姓的,也确实存在。”李志起认为,假洋品牌层出不穷及日渐成熟的“洗白”手段让消费者更加难以识别。

事实上,美即在上市前后就开始对其假洋品牌身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络编辑:陈淑贞

浮世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