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牛奶价格排名世界第四:检测成本5年涨5倍
摘 要: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
新华网北京12月16日电 今年4月以来,国内乳企连续3次提价,奶价迅速飙升。袋装奶从1元涨到1.4元,用了足足3年时间;而从1.4元涨到1.8元,仅仅用了3个月。奶价迈进“2元时代”已为时不远。
1杯奶到底需要多少钱?奶价飙升的背后有没有“虚高”的成分?近日,记者走访了牛奶主产区,被采访的企业和行内专家认为,如果剔除乳制品弹性较大的成本,我国乳业至少有三成以上的降价空间。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 诞生就是“贵族”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程度逐年提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一杯奶自“诞生”起,价格就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三成。
据统计,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位。原料奶价格高居不下是乳制品行业整体价格偏高、企业利润偏低的主要原因。
原料奶价格为何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殖成本太高。奶牛消耗最多的是饲草,而由于我国本土牧草质量低下,导致优质牧草大量依赖进口,成本骤然增大。比如,苜蓿是提升生鲜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苜蓿质量低于进口苜蓿,伊利、飞鹤等大型乳企所用苜蓿中的进口苜蓿比例高达90%。
据统计,2011年中国苜蓿草总产量约30万吨,而进口总量就达到27.6万吨。今年1至8月份,我国已进口苜蓿43.58万吨,同比增幅近60%。
乳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牧场化,建设牧场需要大面积的种植用地,记者采访了解到,每饲养一头奶牛,需要配备3至5亩地种植青储等,才能基本实现草料自足。而实际情况是,多数新建的牧场都没有配备用地,青储、苜蓿、羊草等草料主要依靠购买或租用农民土地种植。
此外,奶牛养殖集约化水平和效率低下,也抬高了一杯奶的成本。广东省奶业协会副会长王丁棉介绍,目前我国奶牛存栏1000头的牧场,大多数配置员工30至50人,人均养殖20到30头牛,而国外人均养殖水平都超过100头。
2012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一顿原料奶粉,价格为2.4万元左右,而从本土收购奶源,一吨的成本则需要3万多元。价格的巨大差异,使得许多乳企宁愿舍近求远。
据部分专家估算,如果能解决饲草、用地、人工三个问题,我国原料奶价格至少能下降10%。
一杯奶899项指标检测 检测成本5年涨5倍
记者调查发现,原料奶价格虽然偏高,但还占不到成品牛奶价格的一半,加工流通环节的成本还要更高。受访乳企普遍反映,过多、过频的检测是中间环节成本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2007年,1公斤原料奶约2.2元,而市场上1公斤装牛奶实际售价约6元,中间相差3.8元。今年1公斤原料奶4.5元,而市场上1公斤装牛奶售价普遍在10元左右,中间相差5.5元。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今,加工销售1公斤牛奶的成本已经从3.8元增长至5.5元,涨幅近44%。
以伊利集团为例,2012年一杯奶从生鲜乳到成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飞鹤乳业甘南工厂每天12个批次产品的检测费用在6万元左右,仅这一个工厂一年的检测费用就要2000多万元。
高强度检测还间接增加了许多成本。比如,为了通过国家新一轮QS认证,企业不得不购买国外动辄几百万元的检测设备。伊利集团在这几年已经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多台。飞鹤乳业表示,现在工厂里面最多的人员是检验人员,一个300多人的工厂,原来仅需二三十名检测员就能保证产品质量达标,但目前检测人员已接近100人。
部分企业表示,检测成本占总
- 盒装牛奶涨了8-10元 消费者直呼喝不起(2013-12-11)
- 中高端奶中国市场需求巨大 价格贵也受欢迎(2013-12-09)
- 袋装纯牛奶4个月涨价近10% 仍有上涨空间(2013-12-05)
- 光明、三元等提价 袋装纯牛奶近4个月均价涨近10%(2013-12-05)
- 网传“喝牛奶会致癌” 牛奶到底还能不能喝?(201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