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整个白酒行业被迫洗牌。一线酒企高端产品价格回落、服务下沉,给二线、三线酒企的产品销售及生存带来压力。整个白酒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高端白酒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道理,未来的白酒市场格局如何分割,就要看企业和经销商在此轮调整中如何来适应市场,并做出快速而准确的转变。
白酒板块失宠,14家酒企市值蒸发2490亿元
白酒上市公司2013年的业绩表现与2011年和2012年相比,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同样,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市值的大幅蒸发足以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开始对白酒板块的“敬而远之”。
数据统计显示,14家白酒企业在201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67.9亿元,平均增幅为42.8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合计为247.83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2.57%;2012年,14家白酒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54.6亿元,平均增长率为37.0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382.65亿元,平均增长率为57.83%;2013年三季度,白酒企业的增幅则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仅有贵州茅台、青青稞酒和伊力特3家企业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而其余10家企业的净利润出现下滑。统计显示,14家酒企2013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784.3亿元,同比下降10.6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9.58亿元,同比下降48.92%;其中,酒鬼酒、沱牌舍得和水井坊的降幅最大,净利润同比下降95.56%、97.06%和89.10%。
白酒行业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与其遭遇到的政策影响及市场变化有巨大的关系。快速发展起来的白酒行业,是建立在宏观经济走强、“三公消费”基础上的。然而,企业和经销商将大量的产品和精力都用在这些特殊的销售目标群体中时,危险已经存在,只是被快速的膨胀蒙蔽了双眼。当高端酒原有的销售渠道被“封死”,新产品尚未补位时,酒企的业绩大幅下滑则是必然。
另外,曾经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的白酒板块在2013年不再成为它们眼中的“香馍馍”,机构的离场让白酒板块市值蒸发严重。
统计显示,14家白酒上市公司从年初的总市值5872.8亿元,一路狂泻。截至12月17日,14家白酒企业的总市值仅为3382.45亿元。也就是说,近一年时间内,14家白酒企业市值蒸发2490.35亿元,亦即蒸发逾四成。
纵观白酒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去年年底至今,十大流通股股东的减持数量都在增加,而股东的流动性也较大。也就是说,机构对于白酒公司处于谨慎状态,在国家政策对白酒行业的影响没有松动的情况下,酒企转型没有出现显著效果时,机构投资者投资白酒时不会再现出以前的热情。因为,资本是逐利的,也喜欢找有故事讲的行业,而白酒行业的调整需要3年-5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除非酒企有故事可讲,否则很难再调动起投资者的味觉。不过,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白酒业,经过调整期后会继续前行,因此,建议投资者对中国的白酒行业做长线投资。
批条时代终结,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在白酒“黄金十年”期间,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的高端酒市场畅销,如果能拿到他们的经销权,则会坐地生财。为此,一些经销商为获得更多的配额,会采取请领导批条子的方式来获得配额。如今,市场的变化也改变了酒企和经销商的关系。
为应对销量下滑,贵州茅台敞开经销渠道,采取“特约经销商”的方式吸引了部分经销商的加入。只要在10月份之前打款,最低31吨起,价格为999元/瓶,就能成为茅台的特约经销商,而一年后,可以享受茅台819元/瓶的出厂价。此政策一经推出,便获得了部分经销商的青睐。茅台“以价取胜”转为“以量取胜”初战高捷。
白酒巨头五粮液在行业调整期内,首先推出七大营销中心,服务下沉与经销商共同应对行业变化,目前七大营销中心改为七大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