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监局:今年97类消费品合格率89.7%

2019-12-18 09:53:43

来源: 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尹昂

  消费品抽检合格率明显提升、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压减83%、打击虚假广告······12月1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张文兵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儿童家具等18类消费品合格率比去年提高10%以上

  “从目前发布的97类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数据看,消费品整体合格率是89.7%,较去年提升了0.4个百分点。”张文兵表示。

  据介绍,今年有32类消费品抽查合格率较去年有了提升,特别是旅行箱包、电磁灶、皮鞋、儿童家具等18类消费品抽查合格率比去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一些可能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性能指标也得到明显提高。如电磁灶等家用电器,过去经常会因端子骚扰电压、电磁辐射骚扰不合格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在最近5年连续展开国家监督抽查后,电磁辐射骚扰项目的合格率已从2017年的66.7%提升到今年的83.3%。

  张文兵表示,今年以来,聚焦老百姓反映问题强烈、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玩具、文具、校服、校园跑道原材料这四类产品,对生产领域、校园周边商超等经营领域、电子商务领域开展为期8个月的专项治理。其中,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10587家生产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对生产领域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生产企业采取召回或者市场下架的措施,已经督促召回缺陷玩具、文具总共123万件。

  与此同时,市场监管总局也加强流通领域的监督检查。组织基层市场监管人员以校园周边商超、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为重点,开展市场监督检查。已经检查各类经营主体20余万家,查处假冒伪劣产品9129批,同时聚焦小黄鸭等塑胶玩具,督促电商平台开展自查自清,已经下架17.3万件问题产品。

  但部分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仍不容乐观。家用不锈钢水槽、电动自行车、行车记录仪等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均低于75%,这几种产品不合格项目主要分别涉及水槽防结露涂层、反射器、骚扰功率等。下一步,这些产品将被列入2020年重点工业产品监管目录,加大监督抽查和监管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倒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3年压减83%

  除了消费品质量的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也总体保持平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于军介绍:“不合格产品的发现率为5.9%,低于2013年至2018年平均7.5%的不合格产品发现率。前三季度全国消费组织受理的投诉中,质量投诉57952件,占投诉总量的24.54%,同比下降0.97个百分点。83个行业和区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站,共监测产品质量安全数据88335条,未发现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的质量安全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监管总局在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方面也卓有成效,发证产品由2017年初的60类压减到今年的10类,电热毯、电动自行车等7类产品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管理,目录压减幅度达8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曹和平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认为,这是简政放权的重要一部分。“我们的行业协会是自下而上产生的,这有一个好处是对全国情况比较了解,但也造成了设置门槛、降低企业活力的问题。取消一批生产许可证其实就是简政放权。但有些行业确实和安全有关,那么对它进行强制许可。实现该管的管,不该管的放开。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市场潜力,又不降低安全程度。”

  张文兵表示,除了大幅压减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市场监管总局对生产许可证审批发证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进行简化、优化,并对除危险化学品外的省级发证产品实施后置现场审查;通过调整这2个关键环节,企业平均取证时间压缩至8个工作日。

  此外,全面删除了对企业管理制度、人员等内容的审查要求,压减企业审查内容,聚焦在最关键的生产和检验设施设备,共减少审查要求73章273条1116款。并自2018年1月起,全面推行“一企一证”改革,目前已有750家企业通过“一企一证”改革实现了“多证合一”。在食品相关产品也推进“告知承诺”改革,全国平均审批时间缩减到2-3个工作日。

  张文兵指出,在压减目录的同时,对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市场监管总局坚持放管结合、并重,采取监督抽查、风险监测等措施,强化监管。2017年第一次压减目录后,市场监管总局就对取消许可的19类产品获证企业开展全覆盖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5329家企业生产的7332批次产品,发现不合格产品529批次,不合格发现率为7.2%。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对27类取消许可证管理产品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4975家企业的7175批次产品,不合格发现率为9.26%。通过持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强化了对生产企业的震慑作用。

  截至10月底已清退违规收费6.65亿元

  产品自身质量监管不断加强的同时,虚假广告、机构违规收费等行为也长期存在,不容忽视。同日,市场监管总局也公布了2019年第四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件,包括尚德教育、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等。

  北京尚德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手机移动端发布含有“别再买假学历!北京有种本科学历叫一年学完,国家承认!”等内容的广告。经调查核实,学员一年学完相关的专业课程后并非取得本科学历,当事人无法颁发学历证书,要想取得本科学历还需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当事人发布的广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违反了《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依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2019年5月,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罚款27.93万元。

  此前,英语培训机构韦博英语“关店潮”事件引发众多关注,全国多地门店被曝关停,众多学员遭遇退费难。培训机构、中介等违规收费屡见不鲜。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举报投诉线索高效查处、信息共享、联合惩戒等工作制度,健全违规涉企收费治理长效机制。六是加快收费监管立法,推动“收费法定”,明确乱收费主体的法律责任。

  市场监管总局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不正当竞争局巡视员杨洪丰也在12月17日的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透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共计抽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商业银行、中介机构等涉企收费单位9099家,已清退违规收费6.65亿元,罚没6190.74万元。

  此外,市场监管总局还规范了铁路货运收费和铁路专用线价格行为,加强厂房租赁市场价格监管,持续推动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清理规范口岸收费,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检查机制,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和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的措施。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