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供给互相促进循环上升 消费市场回暖
一季度,在线下消费受阻的情况下,线上消费迅速补位,云娱乐、云旅游等消费新业态频出,无接触配送、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蓬勃发展。二季度以来,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有效结合,购物节、消费券等方式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新型消费、升级消费逐渐发展壮大,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持续回暖,餐饮、文旅等服务消费恢复性增长,免税消费进入新发展期。对于下半年的走势,业界纷纷持乐观态度: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大、韧性足,再加上政策助力,下半年有望逐步回归正常。
政策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接连出台多项促消费政策,有力提振了消费市场。
3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4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公布《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就国六排放标准调整以及新能源汽车购置、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柴油货车等内容作出具体规定。5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消费更新的实施方案》,聚焦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管理制度、支持政策,加快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
各地纷纷响应并积极推进促消费政策,发放消费券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据商务部5月初统计,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价值190亿元,适用范围大多集中在文旅和餐饮等方面。如吉林已启动第二轮消费券促销活动,增设旅游景区、住宿饭店、旅行社、书店等多种类型的消费券发放范围。
同时,各地顺应居民消费方式变化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保障服务新举措,大力发展生鲜电商、在线医疗、无接触配送等“宅经济”“云生活”消费新模式。比如,成都市提出要打造一批试点示范“数字化社区”,完善社区无人货柜、电子菜柜等配套设施。
发放补贴、适当增加配额……鼓励汽车消费更是各地政策的发力重点。以重庆市为例,4月27日,重庆市印发《关于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的通知》,明确以电子消费券方式给予购车消费者每人2000元的财政资金补助。据统计,5月当月重庆限额以上汽车类企业零售额85.45亿元,已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
地摊经济、夜经济也成为消费复苏的新动力。“各地有序放开地摊经济,打造夜间经济消费新场景,并适当延长公交等的夜间运营时间,积极营造夜间消费氛围。”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举措一方面拉动就业人数上升,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消费、繁荣了市场。
此外,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大稳企纾困措施力度也是政策发力的重点。付一夫表示,很多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给予商贸企业减免租金、贷款贴息、销售奖励、促销补贴等一系列优惠,稳定了市场预期。
市场逐渐复苏
“整个市场走势可以用‘低开高走’来形容。”付一夫对记者表示,随着企业复商复市的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秩序明显恢复,特别是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见效,全国消费市场呈逐月复苏态势。
多项数据表明,市场活力在持续回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居民外出购物和就餐活动持续恢复,市场销售连续3个月有所好转。5月商品零售规模同比下降0.8%,降幅比4月收窄3.8个百分点;行业景气度上升。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6%,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内需正被加速激活,作为消费市场大头,汽车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汽车销量已连续3个月同比增长,二季度消费回暖趋势明显,其中,4月汽车销量增幅为4.4%,5月增幅达14.5%,而6月增幅则为11.6%。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11.2万辆和1025.7万辆。
同时,免税消费热度不减,奢侈品消费加快复苏。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1日至7日海南离岛免税新政实施第一周内,离岛旅客累计购物金额达4.5亿元,免税6571万元,日均免税939万元。上海高端商场尚嘉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场内国际品牌销售额普遍提升,其中路易威登销售额增长25%、梵克雅宝销售额增长57%、迪奥销售额增长112%。
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网上零售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直播带货成为市场的一大亮点。以京东为例,6月1日至18日,京东家电直播超过2.5万场次,直播带货成交额超出1月1日至5月31日带货成交额的总和。
此外,“在海外疫情发展尚不明朗的当下,主打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的国货品牌加速突围,成为构筑内循环的重要一环。”付一夫表示。据悉,在“6·18”大促中,超过37000个中国品牌成交额持续增长,各大电商纷纷推出助力国货崛起的计划,“新国货”潮流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总体看,在疫情冲击逐步消退的背景下,消费增速边际改善的态势更加明显,月度社会消费品增速逐月上行。”经济观察人士陈涛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前5个月的数据看,经济边际改善的局面正在形成。特别是在各项复工复产以及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工业、投资等供给侧改善速度较快。虽然需求侧恢复相对较慢,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在持续收窄,如5月当月较4月收窄4.7个百分点。
有望持续巩固回升
受益于政策利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有望持续巩固回升,市场潜力被普遍看好。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今年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居民消费意愿开始恢复,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23.4%,环比上升1.3个百分点。上海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从预期指数和实际变量变动的情况来看,均出现比较乐观的情形,这也为今年下半年整个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运行夯实了基础。
除了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外,政策环境也在持续改善。据了解,国家发改委正在采取大力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积极扩大绿色健康节能环保消费等诸多举措来提振消费。
同时,疫情压力之下,我国仍继续敞开市场大门,与全球共享增长红利。据悉,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倒计时150天之际,企业商业展签约布展面积已超过规划面积的90%;7月1日起,《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实施,进一步提高免税购物额度,扩大免税商品种类;外贸产品转内销的全面推进,也将为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对于下半年的情况,付一夫表示,南方洪涝灾害等不确定因素仍在,短期或扰动区域消费。不过,消费市场韧性足、潜力大,随着各行业复工复产进程的加快,消费市场也会逐渐恢复。
“由于消费与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密切相关,疫情等影响因素也应警惕。”陈涛认为,除了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好“六保”任务外,下半年,宏观调控重点可从支持供给侧转向支持需求侧,尽快出台具体的促消费政策。
“促消费扩内需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从多维度发力。”付一夫建议,在需求端,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在供给端,应丰富消费市场的商品品类,提升商品服务质量,从而调动起民众消费的积极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扩内需也要抓好新基建,新基建在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付一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