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岁老东门升级蜕变还是冒险?
摘 要:吕燕算是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元老”。1994年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市场开业,33岁的吕燕终止了地摊生意,在市场内买了个摊位干起了服装。这一干就是19年。“当时来老东门做生意的,很多都是摆地摊的。老东门一开,大家就来里面摆了,一干19年的大有人在。”
19年前开业时曾冷冷清清
吕燕算是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元老”。1994年老东门小商品批发市场开业,33岁的吕燕终止了地摊生意,在市场内买了个摊位干起了服装。这一干就是19年。“当时来老东门做生意的,很多都是摆地摊的。老东门一开,大家就来里面摆了,一干19年的大有人在。”
那时的老东门小商品市场入驻业户1100余户,经营者2300多人,日客流量万人以上,是济南市老城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和济南市十大商贸市场之一。
吕燕回忆称,一开始,老东门远没那么繁华,它更像是一块冷冷清清的大空地。小商品、服装等都集中在一楼,所谓的二层还没有搭建。那时济南的人口远没有今天那么多,再加上东门的名气还没有叫响,来逛街的人显得很稀少。“三年后,市场就养起来了。”吕燕说,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老东门的名号越来越响。来老东门干生意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店主甚至专门辞职过来摆摊。”
2000年,市场内加盖了二楼,将小商品和服装、针织分层经营。场地的扩大,也让老东门的人气实现了质的飞跃。平日里来逛市场的人便络绎不绝,一到周末更是人声鼎沸。这种红火的情景一直持续到拆迁。“以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去提一次货就行,2000年以后,必须每周去一次,不然就没货可卖。”
仅卖便宜货难站稳脚跟
提起老东门,很多都把它与便宜挂钩。但在王莹看来,优胜劣汰在老东门同样残酷,仅靠便宜货很难站稳脚跟。
2003年,24岁的王莹辞掉超市收银员的工作,以每个月800元的价格在老东门二楼服装区租了个3.8平方米的摊位干起了女装。在别人的建议下,她从卖成套的运动装、睡衣开始练手。
头几年,王莹主打低价路线。进价50元的衣服,加15、20元就卖。那时候,老东门正主打低价牌,要价15元的T恤、20元的七分裤、45元的毛衣、80元的短款棉袄随处可见。在市场走一圈,花上100元可以买上一大堆东西。
短短一两年后,王莹就感觉生意不好干了。一方面,卖睡衣、运动套装的店越来越多,很难凸显特色,另一方面,进货成本也越来越高、房租在慢慢上调,利润正在压低。还有一个新现象引起了王莹的注意,那就是来逛东门的女孩越来越时尚,越来越重视品质。
考虑再三,王莹开始往时装类服装转型。为了让货品与众不同,她每周开始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淘货。每次进货最少要花一天一夜的时间。“晚上坐火车去,第二天一早六点开始逛,一直逛到下午四点关门。晚上再坐火车赶回来。每次都能发回五六百件新货回来。”
在王莹看来,老东门的发展正在多元化。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不同定位的店铺正在形成。很多90后店主的加入,更是给老东门服装区增添了很多时尚元素。
19年间租金增长了近10倍
吕燕回忆,刚开始东门的市场比较冷清,但是租金也比较便宜。1994年,一个摊位三四百元就可以搞定。拆迁前,一个不到4平方米的小摊位租金已经上涨到每个月3000元。“相当于以前的十倍。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有100元没了。”
王莹表示,2003年来租摊位时,算是赚了非典的便宜。3.8平方米的摊位,只用800元就租到了。但很快,随着东门人气的增高,房租也在一年年上涨。拆迁前,王莹的租金已经每个月3000元了。“相当于一睁眼就有100块钱的账要还,根本不敢随便关门。”王莹说,这两年,东门的价位比以前提高了,但是自己的利润并没有增加多少。为了守住摊位,她在怀孕期间依然没有停止进货。
坐月子期间,她找了位亲戚帮忙照看。一出了月子,
- 老市场即将改造升级 老东门将面临最大的考验(2013-11-27)
- 市民排队抢老东门商铺(2013-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