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综合体--这是济南近年来商圈变化的一个关键词。上午买衣服、中午吃饭、晚上看电影,这种“一条龙”的消费方式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经过4个月的改造,一度是小商品市场的老东门也有了新的定位:增加餐饮和影院,走“综合体”之路。今天,老东门就将开门试营业了,昨日,女报记者提前进行探访。
级:
购物需求在改变
2001年,那时大学刚毕业的唐女士来到济南,把房子租在了老东门附近,且成了老东门的常客。如今,老东门变革,她觉得作为消费者,关注的是老东门的改变能不能“水土相服”。
“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地方太繁荣了,生活在这个地方特别方便。”唐女士说,“那个地儿,很适合当时像我那种,刚毕业工作没多久,收入不高的人群。”唐女士说,那里的衣服更新得比较快,价格也不高,且当时人们对“牌子”的概念还没有现在人这么看重,说从老东门买的衣服,大家也不会觉得没面子。
随着收入的增长,唐女士不太愿意去老东门买衣服了。“老东门、文化西路、人防,这是我当时逛街的三个主要地儿。”但即使从老东门买了衣服,唐女士也宁肯说是从人防、文化西路买的。“开始觉得有点丢人了,因为它的定位毕竟还是低端。”
如今,唐女士会经常到万达、恒隆等综合体和朋友吃饭、逛街。现在唐女士的家离着老东门也不远。“它改造后,我还是愿意继续去逛的,问题是,它满足了一部分中高端群体的需求,不知原来的消费群,会不会水土不服?”
近年来,不仅是老东门,山师东路、原人民商场等纷纷进行改造升级。济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伟说:“商业类型是根据消费者需求而发生变化,现在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需求升级,朝着中、高端方向发展。例如现在就有很多人出国旅游、购物,需求变化了,市场就会跟着变化。”
小商品市场转型对济南发展来说是好是坏?对济南来讲,这种发展会不会水土不服?因为仍有一部分居民有低层次的消费需求。对此,张伟认为,一个合理的商业体系应该是高、中、低商业网络并存。消费者是指一个群体,按收入不同划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群体。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就会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每一种商业形态都有生存空间,这种小商品市场转型后,只要消费者有需求,就会出来新的小商品市场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就像居民附近存在的摊点一样具有必要性,居民为了方便一般会选择就近消费,这种摊点就不能靠行政手段强制使其进入市场。因为它有存在的必要性,是自发性的、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