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变 校内课后服务将打通最后一公里

2021-06-23 14:03:02

来源: 中国商报网

作者:王立芳

责任编辑:杨甜梦子

  6月2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从这些典型案例单位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覆盖范围、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全力打通校内课后服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多举措创新课后服务

  在首批名单中,有河北、辽宁、江苏、山东四省份,石家庄、南京、合肥与深圳等七个城市入选,还包括北京东城区、天津河西区、上海静安区等四个直辖市所属区,以及来自浙江、河南、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的八个所属区县。

  从课后服务全覆盖方面来看,入选单位均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如山东省开展课后服务的小学占小学总数的94.4%,基本实现有需求的小学生全面保障;北京东城区有近80%的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在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方面,不少入选单位将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延长至晚上6点,还开发了弹性离校制度,在正常的课后服务结束之后继续提供延时服务,山东省日照市还将中午饭后至下午上课前这一时段列入课后服务时段。

  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多家入选单位引入了种类丰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如南京市在五个区开展科学家、院士、体育教练员和专业人士进校园参加课后服务试点工作,首批免费向学校推送462门优质体育和科技类课程。

  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也必不可少,多地探索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如江苏省规定有条件的地方由财政全额保障,财力确有困难的地方可将收费作为补充和辅助。课后服务费每学期每生不得超过300元,对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

  此外,有的入选单位还为课后服务建立了督导机制,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考评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

  从2017年试点推行至今,实践中一直存在对课后服务“不解渴”的评价。一方面,课后服务无法切实衔接家长下班时间;另一方面,受限于人力与经费,不少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看护服务,难以满足家长和学生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

  曾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还是以看护为主,对学生发展助力有限。而要实现让课后服务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目标,使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又面临相应的人力、物力等支持资源不足的问题。

  怎样切实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解决了家长接送的后顾之忧,但是要真正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还需要有更多的举措。”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对中国商报记者说。

  王清林表示,此次在教育部公布的典型案例单位中,山东作为省级单位上榜,其原因就是因为山东在课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效探索。一方面是推进了全省范围内的课后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是推动全省各地进行服务的个性化探索。比如,日照市统筹开设艺术类、运动类、科技类等100多门课程,建立起多元课程服务体系;潍坊市通过开展“名家进校园”、开设“幸福路”家校共育平台等举措,让家长科学认知孩子成长规律,做好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划,并通过名家引领个性化需求。这些举措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学生个性化需求问题。

  课后服务定位转变

  校内课后服务最初是为解决家长来不及接孩子放学的“三点半难题”而提出,而现在,课后服务已被视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校内课后服务的定位已经发生转变,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转变为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转变为开设丰富的兴趣课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转变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

  王清林认为,推广完善义务教育课后服务体现了教育部对“双减”问题采取“堵疏结合”的治理策略。一方面,通过治理培训机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成立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等强势措施,改善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课后服务体系,解决学生放学后的去向问题,解决家长不能按时接送等后顾之忧,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来回应家长的关切和需求,这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治理举措。

资讯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