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海尔集合全球资源又有大动作
青岛龙头企业海尔又有大动作。
12月29日,海尔科创生态园二期项目启用仪式在青岛举行。
海尔科创生态园二期启用项目共包含中央研究院、食联生态创新中心、食联生态实验大楼、衣联&水联生态创新中心、空气生态创新中心、空气实验大楼等7个主体楼座,以及1座员工阳光餐厅。整个园区配备国际先进的软、硬件设施,集合了全球开放创新生态体系,链接着全球一流研发资源。
随着园区的落地,未来海尔将继续通过用户、员工、合作伙伴的联合共创,持续迭代用户体验,加码物联网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毫无疑问是企业。本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超大企业的大动作,不仅仅是企业行为,往往是深刻洞察时代、与国家战略结合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尔科创生态园的启用具有风向标般的意义。
一是,新形势下,无论现在企业规模多大,唯有创新才有未来,必须抓紧行动;
二是,要紧跟国家战略,否则企业难有前途。
海尔的方向抉择,或许能给众多企业不少启示。
1
海尔科创生态园总占地面积1100亩,共分三期完成,除了本次启用的二期项目外,一期早在2018年10月完成并投入使用,而三期项目会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建设。
科创生态园,可谓是海尔科创资源的大升级。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落成的中央研究院,它并联了全球“10+N”开放式创新生态体系,链接近2.3万研发人员。
作为海尔超前技术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央研究院承载着为海尔集团创全球生态品牌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的使命,已配备国际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硬件科技方面,有178项原创科技引领行业创新;软件科技方面,有智慧家庭核心技术引擎智家大脑和“1+3+5+N”全屋智慧全场景解决方案。
高能级的研发平台、科创中心,一直是青岛所渴求的。
在12月8日举行的青岛科技创新大会上,青岛市主要领导指出,要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体系,推动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
海尔科创生态园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项”创新,而是以园区为载体,链接全球资源,聚焦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创新。
比如,“食联生态创新中心”和“食联实验大楼”,是通过打通美食全链路生态服务,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从买到做、一站全包的居家美食全场景解决方案。
再比如,在“衣联生态创新中心”,各产业基于物联网的衣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带来洗、护、穿、搭、购一体的生活服务,致力于为全球用户带来衣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场景和解决方案。
不难看出,海尔的创新注重场景与生态,是要将某一领域完全吃透,打造生态,持续迭代用户体验,实现生态共创、成果共享、价值共赢。
2
海尔科创生态园,在创新模式上,也与此前的园区模式有所不同。
比如,苏州的园区模式,以及现在青岛正在推进的虚拟现实等产业园,通常更关注某个领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或者对某项技术的攻关。
其优点是能聚合多家业内资源,缺点则表现在细节链条上,很难做到海尔这样的内部协同、生态建设,以及精细化操作。
海尔模式之所以能独树一帜,一方面在于海尔掌握了足够多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则与其生态品牌战略密切相关。
2019年12月,海尔宣布进入生态品牌战略发展新阶段。海尔智家承接集团在智慧住居领域的生态品牌引领,从发布智慧家庭战略,到青岛海尔更名“海尔智家”、场景品牌三翼鸟首发、再到A+D+H三地资本市场整体上市,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布局。
而作为战略落地的最新成果——海尔科创生态园的启用将进一步夯实公司的物联科技、人工智能、生态创新优势,为生态品牌引领加码提速。
海尔科创生态园的启用,对于青岛打造高端物联网智慧家居产业生态,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突破高性能变频、高效节能、分布智能控制、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高端智能家电产品。建设智能软硬件开发、人工智能服务、大规模定制专业化平台,打造“共赢共享”的物联网智慧家居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科创生态园将创新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全园科技感满满。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5G等平台,海尔科创生态园打造的是集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于一体的全球引领的数字化智慧园区,涵盖智慧办公、智慧通行、智慧安防、智慧运营等领域。
在这里,员工可实现车辆余位实时监测、1S快速通行;智慧门禁系统0.3秒内人脸识别,无感通行;会议室人脸识别进入,远程视频会议等等。
3
发力科技创新,已成为青岛优质企业的共识。
除了海尔等企业的新行动,本月初举行的青岛科技创新大会,也透露出一个明显的趋势:企业创新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120个获奖项目,由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共89项,占总获奖项目的77.4%,较2020年度上升20个百分点。
其中,海尔获得13个奖项,包括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而且,在创新的冲动之下,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各种创新路径与模式。
比如,120个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共55项,占比达47.8%,较上一年度增长5个百分点。
海尔洗衣机有一个获奖项目便是与青科大合作。两者合力破解了业界高性能阻尼弹性体产品制造技术难题,开发出兼具高阻尼、宽温域、耐析出、抗压变和优异加工性能的高性能阻尼弹性体材料,性能超过了德国、日本的同类产品,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7亿元,新增利税6.21亿元。
12月20日,蓝海股权联手相关机构共同设计编制的2021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公布,其中“小巨人”企业的科创指数为1307点,较基点增加307点,说明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幅较大,科技研发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未来,城市经济发展很难再依靠“摊大饼”的模式,驱动发展必然靠创新,最终落脚点则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之强弱,将决定城市经济的高度。
一方面,大企业应该做出示范与榜样,促进更多企业“科技觉醒”;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方面给予引导与倾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城市才有更好未来。
编辑:张晓艳